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野 店 臧克家 虽然说是野店,它所依傍的却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野   店  臧克家

虽然说是野店,它所依傍的却是大道。

几间茅草小屋,炕占去了每间的大半,留下火镰宽的一点空隙好预备你上下。这儿是大同世界,不问山南的海北的都挤在一堆,各人向着同伴谈论着,说笑着。没有“莫谈国事”的禁条贴在头上,他们可以随便放浪地吐泄,东家的鸡西邻的狗是要谈的,日本鬼子也是一个题目,因为他们中间就有许多是从东三省被迫回来的,一个小被卷是财产的全部。

晚上,任你一落太阳就躺下,敢保你不会一沾席就如愿的变成一块泥。夏天的蚊子、臭虫,冬天的虱子和跳蚤最喜欢和客人开玩笑,哼哼着叫你清醒的享受一个客夜,身上留点伤痕做一个追忆的记号。还有马棚的牲口也怕主人误了行程,半夜里叫一阵,用蹄子打地咚咚的一阵。当睡梦将要占有了你的临明的那一刻,店门唿隆一声。接着小伙计的脚步动静了,一睁眼,微白的曙色使你再也朦胧不得了。套上车子,披一身星光,冒着晨风,朝曦把人引上了征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回头望望这一副大红门联,意味够多长呢。

门口一个破席凉棚撑着夏天的太阳,为着什么东西奔跑的行人走在这串着天涯和故乡的热土的道,望着这凉棚像沙漠中的人望见了绿洲。三步并成一步赶上来,卸下身上的负担,扪下沾着汗水的檐溜般的布眼罩,坐在一条长凳上用草帽或是手巾扇风。几碗半冷的残色的茶水浇下去,汗马上从身上涌出来,各人身上背着一身花疏的阴凉。设若有一个像蒲留仙一样的人物,夹在这杂色的队伍里,每个人你借给他一把蕉叶,那么一部聊斋会很快地集起来。

这些人,在这儿留一个脚印,便飞鸿似的去了,没有留恋,没有感伤,在未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想到会在这儿挂这一翅膀。水不是白喝,临走总得留下几个钱,百儿八十是他,三百二百也是他,主人不会嫌太少,伙计也不会说一声谢谢。但当你起身以后,“再来!”这一句淡淡的话,每回是不会忽疏的。

野店的常主顾是车伙子。他们到远一点的地方去运货贩卖,去的时候带着本乡的土产。这些车子往往成群成帮,队伍展得老长,道上的一帆尘土是他们的旗号。一走近了店口,把车子一插,用披布擦去了脸上的汗,弓弓着腰很自然的踏入了店门。因为太熟照例有称号,姓王的是王大哥,姓李的是李二哥。小伙计牵牲口倒水忙乱一气,住一会,叫一袋旱烟把粗气压下,饭上来了。半斤一张的大饼,包着大块肥肉的包子,再要几头大蒜,一块还没腌变色的老白菜帮子。吃起来有点可怕。不,不能说吃,应是说吞。看那个劲,饼如果是铁的,肚子一定变成熔炉。饭后为了消暑,走到水瓮边去,捧着大瓢的生水往下灌,声音咚咚的可以听好几步远。“掌柜的算账!”这是一闭眼的午睡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外边算盘珠一阵响,几吊几百几十几,小伙计一口喊出来,接着是查铜子的声音。一巴掌钱接到手里,含着笑走到财神位前,不远不近向大粗竹筒内一掷,哗……啦啦……果真是钱龙汇海了。

这些老主顾来到店里若是逢着佳节,——端阳,中秋,元宵,不用开口,半壶白干,四样小菜碟便送到眼前了。喝了不够,还可以再开一回口。不打钱,这算主人的一点小意思,不要看这是小节,主人的大量与吝啬往往作为客人去留的关键。谁不愿用百年不遇的一壶酒去做招徕的幌子?

秋天,连线的阴雨把一个远道的客人困在野店里,白天黑夜分不开界限。闷闷的用睡眠用烟缕打发日子。风挟着雨丝打进纸窗来,卧着,从眼缝里闪进来一片阴暗,粗人就算是不善于愁,一只孤鸿也难免于凄凉。等着,胸中灼火的等着,等到雨丝一断,他是第一个把脚印印在泥上的人。

时间把什么都变了。有了汽车转眼可以百里,“夕阳古道瘦马”的趣味算完了。野店是诗意的,然而今日的野店成了时代头顶残留的一条辫子了。

1.第四小节点出野店的一副对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5分)

              ▲                      ▲                  

2.结合语言风格,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内涵。(6分)

              ▲                       ▲                  

3.作者称野店的客人,有时是“你”,有时又是“他”、“他们”,这样的人称变化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                        ▲                 

4.请结合野店诗意的表现,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                        ▲                  

 

1.承上启下。用诗句总结上文,含蓄点出早行的孤独辛苦,并引出下文野店给漂泊之人以短暂的安顿与慰藉的叙写,同时也为下文表现客人的通达豪爽做铺垫。 2.用自然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客人的粗犷豪爽,主人的朴实真诚,野店民风的淳朴。 3.这样的人称变化让读者感到,作者介绍野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朋友般地讲述,亲切自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野店的深厚情感,由衷喜爱,有感染力。 4.淳朴的民风民俗,让作者喜爱;羁旅漂泊的孤苦、秋雨孤鸿的凄凉,令作者悲悯;天涯飘零中的通达豪爽,使作者赞许敬佩;诗意的趣味不再,叫作者深为叹惋。 【解析】 1.“承上启下”,1分;“总结上文,含蓄点出早行的孤独辛苦”2分;“引出下文……叙写”“为……铺垫”各1分。 2.风格2分。内涵3分,其中主客的性格特点,各1分;野店的特点,2 分。 3.每点2分。 4.四点,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欲为圣明除弊事,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       ,为谁流下酒潇湘去?(秦观《踏莎行》)

(4)       ▲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5)二十四桥仍在,      ▲          。   (姜夔《扬州慢》)

(6)楚天千里清秋,       ▲         。   (辛弃疾《水龙吟》)

(7)      ▲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

(8)      ▲         ,更吹落,星如雨。  ( 辛弃疾《青玉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

             ▲                       ▲                                                                                             

2.“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一句放在上片的结尾有何作用?

              ▲                       ▲                     

3.下片描写三个画面,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    年    作

唐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①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岭:指五岭。作者当时调任潘州南巴,过此岭。②长沙傅: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从全诗看,诗人“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

答:              ▲                     ▲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文徽特爱之。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 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

一组是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          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A.    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B.    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C.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D.  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道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候,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4.将以上两段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3分)

            ▲                          ▲                    

②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3分)

              ▲                             ▲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1.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与:朋友,同伙   

B.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善:好事。

C. 为是者有本有原                 原:探求根源,推究  

D. 得吾说而存之                     存:留心,牢记

2.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全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3分)

①举其一不计其十    ②以圣人望于人         ③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强者必怒于言      ⑤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    ⑥懦者必怒于色矣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⑥    D. ③④⑤⑥

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却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B. 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

C.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

D. 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