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建普遍的社会信任 信任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建普遍的社会信任

信任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力量。社会信任度的提高不但有利于改善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普遍信任的缺失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瓦解。当前中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贫困与不平等,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逐渐凸显。这些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消解民众对公正理念和制度规则的信任,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重要问题。因此,社会不公平的普遍蔓延和公权力不受制约的滥用是造成目前社会信任缺失的根本原因。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富人和官员的怨恨和不满情绪就是这种社会信任缺失的重要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富人没有起到应有的先富带后富的示范作用,反而沉浸在声色犬马的享受中,置社会公益事业于不顾,一些富而不仁者更是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人情味,漠视底层民众的尊严和权利,导致社会信任的不断流失。作为公权力代表者的国家官员本来应该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道德和法律的标杆人物,但是一些官员却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大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贪污腐化,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使得民众对公共权力的社会信任感急剧下降。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比如09年5月发生在湖北省巴东县的某宾馆服务员邓玉娇基于自卫目的刺死、刺伤镇政府官员的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公权力信任感的缺失也是造成大规模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重要诱因。又比如09年6月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就是导源于民众对地方党政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司法公平公正方面的不信任。

由此可见,重建普遍的社会信任应该首先考虑如何完善社会规范从而减少社会不公和约束公权力滥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重建社会信任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地位,改善社会不公、约束公权力滥用也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当然,公平公正的社会规范只是重建社会信任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方面是公民参与网络。在中国当下的现实语境下,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和公民社会等尚处于刚刚起步的不完备阶段,因此,培养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建构积极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机会,充分发育公民社会应该成为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方式。

1.下列关于“社会信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会信任度的提高既有利于改善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使一个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                                                                                                

B.目前社会信任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不公平的普遍蔓延和公权力不受制约的滥用。

C.社会信任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为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富人和官员的怨恨和不满情绪。

D.由于民众缺乏对公正理念和制度规则的信任,所以城乡差距、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就得不到有效解决。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09年6月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是民众对公权力信任感的缺失而引起的。

B.民众对公共权力的社会信任感急剧下降是因为一些官员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人情味。

C.公平公正的社会规范是重建社会信任的根本条件,同时还需要关注的是公民参与网络。

D.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方式是形成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建构,实现公民社会的完善。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等一些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可能导致社会信任缺失的形势变得严峻,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B.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由一些官员腐化行为带来的官民矛盾才是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

C.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必然使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很多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得到解决。

D.当前社会信任缺失是需要引起社会重视的重要问题,当然重建社会信任也是需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的。

 

1.D 2.A 3.C 【解析】 1.因果关系倒置。 2.B项张冠李戴,信任感下降是因为官员大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贪污腐化,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C项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到“是根本条件”。D项曲解原意,原文说的是“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建构积极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机会,充分发育公民社会”。 3.表述绝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村头有口大井,井旁有棵大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

每天清晨和傍晚,鸟儿都会看到村里人络绎不绝地来打水。

喝过水的人都会称赞这井水甘甜醇美。

鸟儿对大井说:“你为村里人提供了这么甘甜的井水,他们真应该好好感谢你!”

大井谦虚地说:“我正想好好感谢村里人呢!”

 “他们从你这里取走了甜美的井水,”鸟儿奇怪地问,“你还要感谢他们?”

 “你说的不错,”大井又答道:“我为人们提供甘醇的井水,但也正式人们不断地来打水,使井底新鲜的活水不断地涌来,才让我始终充满着青春活力!”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右面这幅摄影作品的题目是《生命》。对此你有什么感性,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

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生命”的意蕴。(6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4分)  

花旗私人银行日前公布的((2010财富报告》指出,2009年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普遍减少,中国也不例外,富翁人数较2008年下降一成多——但尚有34万人财富“达标”,仍是全球第四大“富翁生产国”。  

报告将拥有10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人士称为高净资产人士,结果显示,尽管人数缩水了近两成,美国的百万富翁人数仍然领先全球,日本、英国紧跟其后,中国则有34.3万名百万富翁,力压德国名列第四。

在主要经济体中,富翁人数缩水最厉害的是印度和葡萄牙,各减少近四分之一,之后是中国香港、比利时和俄罗斯,缩水约五分之一。中国大陆则有11%的富裕人士出局,这一数字居各经济体数据的中间水平。而智利、哥伦比亚、阿联酋等国的富翁们“抗击打能力”最强,只有2%的人士落马。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只填序号。(5分)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        。             

①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② 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③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④ 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⑤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⑥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称,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答案: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出家门,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2)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记得在五十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足以证明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至于是什么联系,我已经记忆不清。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3)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4)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5)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6)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7)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注]其间,成为春天一景。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狀。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8)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9)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10)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11)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12)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13)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4)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15)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注]:猬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猬的硬刺那样聚在一起。  

1.本文写的是一棵古藤的悲剧,为什么标题却为“幽径悲剧”?(6分)    

                                                                           

                                                                          

2.季羡林自称“经营派”,他认为散文要讲究章法,结构严谨,要“惨淡经营”,绝不能随意为之。本文也巧妙地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突出中心,请你分析并概括这种手法在全文中的具体表现。(6分)  

                                                                          

                                                                           

3.文中第(10)段中画线部分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4分)

                                                                           

                                                                            

4.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