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题2分,共6分) (1) , 。但为君故,沉...

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题2分,共6分)

 (1)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                 

 (3)倩何人唤取,                                      

 (4)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3)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解析】每空1分。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每小题2分,共8分)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猥以微贱,当待东宫                当:任,担任。

     B.慈父见背                          背:背离、抛弃。

     C.臣以供养无主                      主:主人。

     D.门衰祚薄                          祚:福分。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刘夙婴疾病                       拔剑撞而破之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指出对下列词类活用情况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孑:名词作状语,像孑孓一样。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1.对一、二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2.对一、二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钟书的文章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考。

D.选文行文机巧:明里赞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中讥讽西洋诗歌之短弊。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越短越好,长篇是没有价值的。

B.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是中国诗歌的特点。

C.外国诗不够含蓄,却是尖刻斩截的。

D.作者引用贾岛的诗,是想说明中国诗有很多是使用疑问语气来作为结束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_____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_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跌宕起伏的戏剧②是天真无邪的童话③是优雅闲适的散文 ④是情节曲折的小说⑤是意韵深远的诗歌

    A、④③②①⑤                  B、②④③①⑤

    C、⑤③①④②                  D、③①④⑤②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雨巷》——戴望舒——诗歌

B.《边城》——沈从文——散文

C.《雷雨》——曹禺——戏剧

D.《祝福》——鲁迅——小说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B.你自己推荐她来的,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C.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