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则文字,按要求作文。 (30分) 以“秘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阅读下面一则文字,按要求作文。 (30分)

以“秘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                  ▲       

(王维《秋归辋川庄作》)

(2)垆边人似月,        ▲         。         ▲        ,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       

(杜甫《旅夜书怀》)

(4)         ▲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山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印度]拉斯金·邦德著  卞慧明 译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我是个盲人,所以不知道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1)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我问。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

 “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

  “这是常有的现象。”她说。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2)。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

  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外面分明是光天化日,可我的眼前却是一片漆黑!现在我对面又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

  “那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你注意到了吗?”

 

1.结合全文,赏析“划线一(漫山遍野的大丽花……)”部分的场景描写。(4分)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这句话有哪些含义?(3分)

3.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4.小说中的“我”和列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两人似乎都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你对此如何评价?结合文本简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8分)

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夜织屦,坚韧过革舄①,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②户阒然,③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注释:①舄(xì):古代一种有木底的鞋。②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此代指门。

③阒(qù)然:寂静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味视他圃尤胜                  视:比较

B. 有羡则以周急应贷              羡:盈余、剩余

C. 第长于知君子                  第:只是

D. 共济大业                      济:帮助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人争贸之以馈远           木欣欣以向荣           

B. 帅、漕乃屏骑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德有余而才不足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 有羡则以周急应贷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云卿种菜,讲求法度,菜品上乘,加上售不二价,因此蔬菜畅销,获利倍增。

B.豫章帅、漕舍弃随从,化装成云游的文人,最终找到了苏云卿隐居的地方。

C.张浚认为苏云卿是仅次于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苏云卿却认为张浚并非全才。

D.客人表明来意,苏云卿才豁然大悟,好像后悔刚才失言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2)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望洞庭    刘禹锡                            题君山[注]    雍陶

湖光秋月两相和,                              烟波不动影沉沉,

潭面无风镜未磨。                              碧色全无翠色深。

遥望洞庭山水色,                              疑是水仙梳洗处,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