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6分) 甬上竹枝词 戈鲲化(清) 灵桥门近甬江隈,早把严城锁钥开...

阅读下面这首诗(6分)

        甬上竹枝词 戈鲲化(清)

灵桥门近甬江隈,早把严城锁钥开。

为贩鱼鲜趋晓市,小民辛苦五更来。

1.这首诗写的是       地点)       事情)。(2分)

2.请简要分析第三句中“趋”字的作用。(4分)

                                                                            

 

1.灵桥门,晓市。(2分) 2.“趋”字写出了渔民们为赶早市而而争先恐后地涌向刚开的城门的情景(2分),表达了诗人对“小民”的同情(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15分)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⑥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①,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

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

 

1.作者把“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称之为“艺术”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怎样理解第⑤段里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3.下面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读书艺术的话题。

B.第⑤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

C.第⑥段“以中国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

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

4.林语堂先生认为读书的关键是“风味或嗜好”,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共14分)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       ,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1.在选文第1段空格里填入一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凄清    凄楚    凄迷             B.凄清    凄迷    凄楚

C.凄迷    凄清    凄楚             D.凄迷    凄楚    凄清

2.第2段画线句“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雨打在屋瓦上,就像乐器在演奏,韵律清脆可听,这种美妙的音乐,只有在中国古代才能欣赏得到。

B.早在北宋时期,文学家王禹偁就写下《黄冈竹楼记》,描写在竹楼听雨的独特感受,作为传统保留至今。

C.雨声之美只有在中国的瓦屋里才能领略,在台湾日式的古屋里也可以听雨,但那古屋是模仿中国的。

D.现代社会,瓦屋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平顶的高楼,在高楼里无法听雨,听雨的诗意也随着消失。

3.第2段联想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对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引用具体材料来证明“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之观点。

B.这是一笔相当自然的过渡,作者借助王禹偁的听雨,转入描写在瓦屋听雨。

C.在竹楼听雨,雨声怕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这样写反衬出在瓦屋听雨。

D.作者活用典故,涉笔成趣,丰富了作品的古典文化内涵,增添了诗的韵味。

4.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3段划线句,不超过50字(5分)

                                                                              

 

查看答案

名句填空(10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4)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5)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下面三句话分别出自哪位文学形象之口,选择回答全正确的一项(3分)( ▲ )

(1)“奇怪得很,白天我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唷’,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2)“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3)“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A.贝尔曼   祥林嫂   王熙凤         B.索科洛夫   祥林嫂    林黛玉

C.琼珊   卫老婆子   林黛玉         D.索科洛夫   卫老婆子   王熙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师说》的“说”是一种文体,与《捕蛇者说》一样,都是说理辨析类文章。

B.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阿房宫赋》是“律赋”中的名篇,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借景抒情。苏轼用散文形式写赋,他的《赤壁赋》称“文赋”。

C.《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名篇,其代表作品还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这些小说的结局都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杰出的词人,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世称“苏辛”。他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是传之不朽的名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