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诗 人 的 孤 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

阅读下面的文字

诗 人 的 孤 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 “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关于“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2.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诗人的孤寂”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B.诗人就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C.常人对诗人的观察只限于日常行为等外在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诗人的行为古怪。

D.人们购买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B.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C.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D.除主观因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定势。

 

1.C 2.B 3.B 【解析】 1.“曲愈高,和愈寡”在原文第三段,此段的意思是说“诗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表现事物时看到了事物之间精微的差别,而常人只能够在粗浅的境界沟通”。 2.诗人要不断创新只是诗人孤寂的原因,不是表现,因为创新不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3.在这一段中作者意思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十分重要,而对常人对事物的感知只停留在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的水平持不赞成态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韩少功说:我很想念家里,我心归去。每个日落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一处生活的场景,一次自然界的变化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秋风起,莼香鲈肥;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中国人,也许是乡土情结最重的。
然而离乡也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理想不灭,离家的故事就将永远继续下去。曹文轩说:前方在召唤着我们,因为它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看来,归来或离开,都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           
请以“寻找归属”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提取下面文字的内容要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6分)
日前,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指出:“我们的思维控制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正在被互联网所摧毁。”卡尔这番话随即在美国引发一场“互联网是否改变了我们的思维?”的探讨,109位哲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为此争论不休。2011年,是个人电脑(PC)诞生30周年。而在这个本值得人类庆幸的时间点上,更多人却在担忧:在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传统生活方式之后,被网络“毒化”的人类恐怕正在丢掉头脑。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系的阿布贾乌德在其新书《虚拟的你》中指出,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让人们沉迷其中。对一些人来说,人们沉迷网购、社交网络和游戏的“网瘾”不亚于酗酒,已不是简单的追求娱乐。长此以往,人们容易沉醉在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当中,易形成“E-型人格”。具有“E-型人格”特征的人缺乏耐性,容易动怒,倾向于用简短词语和符号表达感受,变得幼稚化,极端情况下容易付诸暴力。(摘自中新网)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失去时效性的消息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了
②而是“现在的新闻现在发”
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消息头里的“生产日期”就会具体到小时、分钟甚至秒了
④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⑤所以消息的“保质期”非常短
⑥消息的发布早已不再是“当天的新闻当天发”了

A.⑥②⑤①④③

B.④⑥②⑤①③

C.⑥⑤④①②③

D.④①⑤⑥②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只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

B.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件的主观反映的产品,经过了他们的主观选择与加工,由不同媒体报道同一事件,也会有差别。

C.特写时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往往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

D.春秋战国时期,学派出现了,而且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文,作者只有“日本投降了!”作为导语,似乎是长舒了一口气,又像是包含着无限心酸,言简意赅,鲜明夺目。

B.他的言谈举止里那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使我很喜欢。

C.特写通过对奥蒂失败的瞬间进行栩栩如生的刻画,强烈而突出地展示了她坚毅、永不服输的性格。

D.无论是运用哪种结构,都应该做到叠床架屋,层次清晰,切忌一盘散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