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陈:排列为阵

B.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所:许,大约

C.而广不为后人                  后人:落在别人后面

D.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恨:怨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D.①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①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②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D.①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他本人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迹,文帝评价说假如生在汉高祖时代李广可以封万户侯。

B.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于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上前线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从前线逃跑,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

C.李广射杀匈奴射雕者后,突然遭遇数千匈奴骑兵,敌对双方力量十分悬殊,李广命部下解鞍下马,并射杀了一个匈奴骑白马的将军。

D.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两人都侍奉孝文帝。孝武帝时李蔡封为乐安侯。然而李广却没有封侯,官职在九卿以下。星象家王朔认为李广因杀投降的人而不能封侯。

4.翻译(10分)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分)

 

(2)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4分)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1.D 2.C 3.B 4.(1)(3)略(2)却没有尺寸之功而得到封邑,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面相不该封侯吗?还是命该如此呢?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沾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的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艺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义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如半坡彩陶刻符我们可以认定它富于艺术性,但不能认为它是今日概念中的“艺术”。又如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它可以用作艺术研究的佐证和实物,但不能无限夸大它的艺术性。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 “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写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一一汉字。但是,对于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书意就在书写之中,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1.第二段中“半坡彩陶刻符”、“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   )

A.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

B.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

C.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

D.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

2.不能支持“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即“字外有人文”。

B.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

C.中国书法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这一点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艺术的书写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B.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C.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作品。

 

 

查看答案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活动的宗旨是展现书法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此推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能否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的问题,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成功。

C.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

D.严厉打击仿造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是本季度财贸战线的中心任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汤姆斯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得不佩服李永波在用人上的眼光与胆量。

B.咱们保育院的孩子,一个个肥头大耳,面红耳赤,身体棒着哩!

C.电影拍摄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一部影片一炮打响,不久就会传出拍续集的消息,但所谓的续集影片却每每给观众以狗尾续貂之感。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查看答案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舞榭歌台         东蓠把酒        豪奢        清秋

B.劳燕纷飞         前仰后合        狼狈        瑞脑

C.风帘翠幕         湛湛青天        季鹰        罪愆

D.流觞曲水         仓皇北顾        盗跖        遮弊

 

 

查看答案

选出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