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名句默写(任选十个空作答,填在对应的题号上。每空1分,共10分) (1)秦爱纷奢...

名句默写(任选十个空作答,填在对应的题号上。每空1分,共10分)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                 ,用之如泥沙!

(2)古人云:“以地事秦,                 ,薪不尽,火不灭。”

(3)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

(4)千岩万转路不定,                        

(5)                         ?江月何年初照人?

(6)                    ,乾坤日夜浮。

(7)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

(8)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0)漠漠水田飞白鹭,                         

(11)                     ,尽荠麦青青。

 

 

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 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

(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6分)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每小题3分)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          徒:仅仅

B.则思唐之所以治                治:太平

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恨:遗憾

D.成区区之小让                  让:礼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3分)

译:                                                                        

(2)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3分)

译:                                                                           

(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分)

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与部分专家学者一起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

    据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

    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有关专家陈述了考古认定的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于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该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发布会上表示:西高穴墓发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根据专家们的确定,可以认为,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

1、以下各项中,不能作为认定位于现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依据的一项是

   A.该墓葬规模巨大,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死前的身份相符;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B.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C.该墓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这合乎曹操薄葬的主张和临终前留下的“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的遗令。

   D.出土文物中有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献记载的所谓“高陵”,指的就是曹操墓;“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中的“慰项石”,指的就是石枕。

   B.该墓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有铭文。刻铭石牌的作用是记录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

   C.经专家鉴定,在该墓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其人年龄在60岁左右,这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这是证明该墓墓主为曹操的辅助性依据。

   D.关于曹操墓葬的具体位置,只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1988年出土的鲁潜志有所记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将来的发掘和研究中发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实物,那么将与先前发现形成证据链,更能有力的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

   B.虽然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铭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但鲁潜的墓志铭并非专门用作记载曹操墓情况的。

   C.在对古墓的考古研究中,弄清了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的时代特征,就能认定该墓葬所属的年代以及该墓主人的确切身份。

   D.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高陵的证据较充分,但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或许会发现对此结论不利的证据。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的内容。(17分)
1.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2.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3.映阶碧草自春色,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4.云中谁寄锦书来?                            。(李清照《一剪梅》)
5.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                ,栗深林兮惊层巅。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8.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9.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11.________________,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14分)
徐徽言,字彦猷,衢之西安人。少为诸生,泛涉书传。金人围太原,分兵绝饷道,自隰、石以北,命令不通者累月。徽言以三千人渡河,一战破之。迁武经郎、知晋宁军兼岚石路沿边安抚使。金人忌徽言,欲速拔晋宁以除患。建炎二年冬,自蒲津涉河围之。先是徽言移①府州,约折可求夹攻金人。可求降,金将娄宿挟至城下以招徽言。徽言故与可求为姻,乃登陴以大义噍②数之。可求仰曰:“君于我胡大无情。” 徽言摄弓厉言曰:“尔于国家不有情,我尚于尔何情?宁惟我无情,此矢尤无情!”一发中之,可求走。金进攻数败,不得志,围之益急。徽言自度不支,凡守具悉火之。仗剑坐堂上,慷慨语将士:“我天子守土臣,义不见蔑敌手。”因拔佩刀自拟,左右号救持之急。金兵猥③至,挟徽言以去。娄宿就见徽言,语曰:“二帝北去,尔其为谁守此?” 徽言曰:“吾为建炎天子守。”娄宿曰:“我兵已南矣,中原事未可知,何自苦为?”徽言怒曰:“吾恨不尸汝辈归见天子,将以死报太祖、太宗地下,庸知其他!”娄宿又出金制曰:“能少屈,当使汝世帅延安,举陕地并有之。”徽言益怒,骂曰:“吾荷国厚恩,死正吾所,此膝讵为汝辈屈耶?汝当亲刃我,不可使余人见加。”娄宿举戟向之,觊其惧状。徽言披衽迎刃,意象自若。 宿 饮汝 之。
注释:①移:公文名称,这里作动词。②噍:jiào,责备。③猥:形容人多。
1.对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人忌徽言,欲速晋宁以除患拔:攻下

B.义不蔑敌手见:看见

C.吾恨不汝辈归见天子尸:陈尸示众

D.徽言披衽迎刃,象自若。意:神情

2.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原之战中徐徽言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太原被包围、粮道被切断、军令数月不通的情况下,他率军渡过黄河,一举歼灭金军。

B.在金人围攻蒲津的恶战中,面对主动前来劝降的折可求,徐徽言义正词严地痛斥他变节投降的行为并以一箭来表示大义灭亲的态度。

C.徐徽言在城池即将被金人攻破之时,把守城器械全部烧掉;然后慷慨陈词,自己是天子的守土臣;并以自刎来表示宁死不受辱的决心。

D.娄宿诱降徐徽言遭到失败,便举戟指向徐徽言,以此迫他屈服。徐徽言镇定自若,拿杯掷向娄宿,骂不绝口,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3.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我兵已南矣,中原事未可知,何自苦为?(3分)
(2)当使汝世帅延安,举陕地并有之。(3分)
4.用“/”为文段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2分)
饮 以 酒 持 杯 掷 娄 宿 曰 我 尚 饮 汝 酒 乎 慢 骂 不 已 金 人 知 不 可 屈遂 射 杀 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