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曾巩《书魏郑公传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也         然:样子

B.夫以谏诤为当掩                     掩:掩饰

C.而其事至迫                         迫:紧迫

D.然则焚稿者欤                     非:不对

2.以下全表明作者曾巩直接对“谏诤”所表明的态度一项是(3分)       (    )

①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    ②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③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    ④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⑤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  ⑥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肯定了谏诤书存在的重要意义,赞扬魏郑公以诚信待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

B.文章写伊尹、周公和魏郑公都因敢于谏诤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唐太宗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魏征之忆。

C.文章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谏诤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文章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全文浑然一体。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2)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3分)

(3)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1.A(应该是“这样”,指示代词。) 2.B(①曾巩看到的事实;③曾巩提出的议题;⑤分析原因的,并非直接指出的。) 3.B(“因拒绝纳谏”不合文意,从文本“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来看,是无人进谏。) 4.(1)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其”,指代魏郑公;“以”,因为;“书”奏章、书稿;各1分)  (2)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之”主谓间不译;“使”,任用; “者”,……的(原则);各1分) (3)用真实诚信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后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诚信”, 真实诚信;“持”,要求、约束;“事”,侍奉;“不欺乎万世”;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也不是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唐太宗晚年,许多大臣明知这层意思但不谏言,致使他越来越不明白治理天下的失误,后来出现辽东之败的情况,才遗憾魏征不在了,仍不知道他后悔的念头是因无人进谏而引发的。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的谏议切中君主的弊病,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辞保存在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来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桀、纣、幽、厉、始皇这些国君的灭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后世的原因。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君主呢?” 唉!用真实诚信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后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文空缺处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要求句式对仗工整,上下句各7个字。

在捐资助学动员大会上,一位富豪说道:“我现在有钱了,躺在利息上也几辈子用不完,可怎么去用呢?去挥霍,去斗富,去纸醉金迷吗?我坚信:                      。捐资教育,是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投资,出这样的力,我认为值得。”

 

查看答案

 8月6日,投资高达1.5亿人民币的电影《孔子》在北京启动,一向被人视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孔子,在导演胡玫心目中的形象标准是“不但要高大英俊,而且要懂武功,会谈情”。孔子形象的标准一出,立刻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请分别拟写支持者与反对者的看法。要求:支持者需说出两点理由;反对者要针对支持者的理由来反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街头风云际会,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B.危机发生了,美国解决危机的方式是继续发行更多的国债,用引发危机的方式来治理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

C.更可怕的是,他的名气大,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获得话语权,能够把自己信手拈来的言论迅速传播给大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D.他在公共场合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什么两样。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妆/仔    考中元/浑身数    多财善/余勇可

B.埋/躲    赴蹈火/浩浩汤    待改革/来问讯

C.围袭    语箴言/相貌秀    身体佝/伛提携

D.复邪    络分明/脉含情    肩手提/力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借希腊神话中日神、酒神之口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场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