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驰援 芸芸...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驰援       芸芸众生           闻(fěi)         (qū)径通幽

    B.揶揄       高潮迭起           包(zā)          少安(wú)躁

    C.诛连       四季常青           (dǔ)信          叱(zhà)风云

    D.辐射       凤毛鳞角           粗(guǎng)       通(jī)罪犯

 

 B(A项,绯闻fēi;C项,株连;D项,凤毛麟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1.本文设题巧妙,请你说说作者以“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为题的用意。

 

 

 

 

2.作者从《四郎探母》想到《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3.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2)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4.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探究文中如何运用这一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1)              ,幽咽泉流冰下难。           (《琵琶行》白居易)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蜀道难》李白)

(3)山原旷其盈视,             。              (《滕王阁序》 王勃)

(4)              ,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5)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荀子)

(6)为天下笑者,何也?                     。  (《过秦论》 贾谊)

(7)              ,鬓微霜,又何妨!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爱莲说》 周敦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2题

上 太 行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游西陂记

  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西陂。陂自牧仲尚书之,至今逾百年矣。又尝值黄河之患,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无一存者。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路人指言曰:“此宋尚书手植树也。”

  既入陂,至赐书堂,其主人,出王翚石谷所为六境图,尤展成、朱锡鬯诸公题咏在焉。折而西,有小屋一区,供尚书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也,先尚书求重价,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

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举酒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牧仲尚书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是为记。

(选自清·管同《因寄轩水集》)

   【注释】

  ①陈燕仲谋:名燕,字仲谋。陈焯(zhuō)度光:名焯,字度光。宋氏:指宋荦,字牧仲,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②尤展成:尤侗,字展成,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朱锡鬯(chàng):朱彝尊,字锡鬯,清初文学家。他们在六境图上有所题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陂自牧仲尚书之                 没:通“殁”

    B.至赐书堂,其主人               晤:会见

    C.度光举酒予曰                   属:嘱咐

    D.图其大且远者,其可            已: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至今逾百年矣                 ②而文辞亦何裨是也

    B.①先尚书求重价                 ②当牧仲尚书诗文风雅倾动海内

    C.①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         ②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

    D.①闻其言,感叹者久             ②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也寄语士人应立德、立功,更要立言。

    B.文章情感复杂,既有低沉的叹息,也有积极的进取;既有怅惘的回首也有对现实的

正视。

    C.作者描绘景物不求工求奇,却天然有一种意趣,是真实的写生,也是内在感触的体

现。

    D.这篇散文在记游时也有一定的理趣;作者虽然也描绘了景物,但重点是抒发感

受。

4.请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

 

 

   (2)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3分)

 

 

   (3)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 ,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都喜欢画雪景,同时画春夏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

    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都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树一帜,对中国画荒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美追求。

    D.荒寒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情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的画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

    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趣味,使得他在少雪之乡有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D.吴镇的竹画、扬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3分)     (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