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5题。 道 学 传 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5题。

道 学 传 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①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注】①芹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正不言之             讳:忌讳。

B.载于此编者,矣         备:齐备。

C.千五百年               更:经过。

D.学者诵其言而忘味       徒:白白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3分)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背理和有害的学风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藉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4.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承 公 命 为 序 故 及 之 公 名 选 字 士 贤 浙 之 临 海 人 先 公 勿 斋 先 生 宰 亲 城 遗 爱 在 民 公 称 其 家 学 云。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4分)

                                                               

                                                               

②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1.D(徒:只是) 2.A(“察于动静有无之机”意思是“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是正确的读书方法,BCD项都含有④,故不正确。) 3.A (作者并不是赞成“焚书”,是说他能理解许衡“焚书”一说。) 4.断句和翻译。 (1)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每错、漏、多断一处扣1分,3分扣完为止) (2)①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由”“鲜”“何其”各1分,句子大意解释正确1分) ②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有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盖”“博”各1分,句子大意解释正确1分) 【参考译文】     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许文正对人说:“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焚书”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元代编修的《宋史·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孔子所说的学习,不是后世之人所说的学习。后世求学的人,只是记忆背诵罢了,只是讲究词章罢了。这样,上天所给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什么原因呢?士人们流连于众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够深入专一,耳目迷乱于各家之说,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压抑和窒息,君子担忧这些是应该的啊。所以,秦王焚书是有错误的,君子却不忌讳谈它,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孔子死后,他精深的言论也就消失了。经过一千五百年,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许多学者相继兴起,在遗留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没有流传的经学著作,重新宣讲学习并传授它。载于这一编中的,已经很齐备了。即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却听说:《六经》是孔子的著作;学习的人如果只是诵读它的文字而忘记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六经》就只是一种糟粕罢了,仍然不免于在读书中丧失自己的本心。 如今《道学》这一编,杂采了众多学者做事的行为和他们著作中的言论,研究学习的人如果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内心,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致力培养内在自我,而不是用眼见耳听的东西扰乱内心,除去耳目这些表面的繁琐的功用,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那么,一打开书卷就会有所收获了。这不是说从书中得到了真谛,而是说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这是我所想献给陈公和各地同仁的浅薄的见解。     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陈公名选,字士贤,浙江临海人。他的父亲曾在新城作县宰,对百姓的关爱深厚。陈公自称这是他的家学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3题。

文学精神与文化传统

     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价值翻转为特色的伦理道德革命,这场伦理革命的核心精神是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因而个性精神就构成了新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鲁迅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自大”,周作人将人道主义阐发成“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精神最有力的理论说明。然而,“五四”文学又是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学,是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因而应充分认识这种文学精神的复杂性,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这场文化变革的真正内涵。

    在“五四”人物张开臂膀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多是对宗教文化孕育出来的于振兴国家有利的现代文化成果感兴趣,推崇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即使在“五四”高潮的时候,中国文化传统的语法规则仍然潜在地制约着“五四”文学的文化精神及发展轨迹。如果对“五四”进行深层研究,就会发现时髦的西方文化多是体现在词汇层面,深层的语法规则仍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同是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对于尼采而言,走向超人本身就是目的,对于易卜生而言,在船快要沉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救出自己,而对鲁迅们来说,张扬个性精神的目的则在于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就是儒道互补结构框架在现代的一种演绎。茅盾认为,文学研究会最大的共性是“为人生”。难道《诗经》、杜甫诗歌不是“为人生”吗?按照《毛诗序》的说法,诗对于人生可以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同样,创造社最大的特点是“为艺术”。然而,道家的田园山水诗画就不是“为艺术”吗?道家文学跳出人世的樊笼,在山水之间消融己身,可谓纯之又纯的“为艺术”。事实上,茅盾在《社会背景与创作》中几乎把《毛诗序》的话重复了一遍,郭沫若公然喜爱庄子,也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所谓儒道互补的现代演绎,就是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推崇个性精神与人格的张大: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与儒家文学追求“厚人伦”的合群性不同,它是关注个人命运的遭际;创造社的“为艺术”与道家的“为艺术”也不同,创造社是在“五四”文学个性精神感召下,张大主体人格。因此,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在纪念“五四”90周年的今天,怎样认识“五四”文学精神,怎样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人民日报》2009年5月6日)

1.下列对“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五四”文学精神的核心部分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儒道思想在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

B.“五四”文学在总体架构上就是传统文学的儒道互补的现代转换,即“厚人伦”变为“为人生”,田园诗转为“为艺术”。

C.“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它们的主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与传统文学的儒道互补结构框架相符合。

D.“五四”文学同传统文学在表面上尖锐对立,但从实质而言,它们在总体框架上是互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五四”文学是由传统文学孕育、深刻体现忧国忧民思想、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

B.“五四”文学精神的复杂性体现在它既高扬个性解放的旗帜,又以救国救民为其宗旨。

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都是个性解放的推崇者。

D.“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西方文化,但更多的是关注那些有利于国家振兴的现代文化成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是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是从西方宗教文化中产生而来。

B.同样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西方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目的截然不同。

C.五四新文学之所以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就在于它具有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的核心精神。

D.五四新文学完全有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而与中国传统文学内涵一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从2008到2010到2011,从北京到上海到西安,从“奥运会”到“世博会”到“世园会”,我们一次次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为中国的成功而骄傲而自豪!“绿色引领时尚”,2011年绿色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伴随着我们的祝福和期待,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喜和更加美丽的西安!请你为世园会拟一个口号,要求:简洁明快,贴近生活,富有感召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某电视台准备推出一则主题为“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的公益广告,意在用人们真实感人的行动来唤起人们的公德意识。请仿照下面的镜头和画外音,从另一角度为这一主题再设计一个细节性镜头和画外音。

    [主题]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

    [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小伙子,将别人扔在垃圾桶外面的废弃物放入了垃圾桶。

    [画外音]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

    [镜头]                                                             (3分)

    [画外音]                                                           (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把历史悠久而且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通过现代化的光电手段,舒展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华彩画卷。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中华民族以这些杰出的贡献,证明了自己是人类大家庭的伟大一员。

    ① 造纸术使人类告别了羊皮和纸草,人类的知识有了便利的记录和传播的载体

    ② 茶叶是一种芬芳馥郁的饮品,也是神秘东方淡定从容的生活方式

    ③ 印刷术使人类告别了绳泥木石,人类的创造有了更加迅捷的表达和交流的媒介

    ④ 之后,火药炸开了中世纪领主的堡垒,指南针指明了全球化步伐的方向

    ⑤ 瓷器也不仅是一件晶莹绚丽的容器,更是华贵中华沉静细腻的审美情趣

    A.④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⑤③

    C.③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