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访《蚁族》作者廉思 却咏梅 “蚁族”群体多为“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

 

访《蚁族》作者廉思

却咏梅

“蚁族”群体多为“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居在城市的边缘。

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廉思:大城市中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2002年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聚成就业高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

 记者:有读者反映,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 “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你怎么看?

廉思: “蚁族现象”也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从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记者: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议论,认为大学生毕业不应该留在大城市当“蚁族”,去小城市会更有发展,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你研究这么长时间“蚁族”,了解他们的想法,那么他们是怎么想的?

 记者:通过你的研究,“蚁族”现在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子?

廉思: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他们急切盼望以积极的思路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剩下的问题就研究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政策、条件和进程。

 记者:最后,请你对“蚁族”们说些心里话。

廉思:我要为“蚁族”鼓掌,“蚁族”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态,坚信自己的选择,通过不懈的努力,“蚁族”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却咏梅)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蚁族现象”在各大城市都有存在,它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认真审慎地对待这一现象,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创建。

B.“蚁族”群体特点鲜明,他们年轻、坚忍,个人条件较欠缺,来自较落后地区,群居城市边缘,但仍积极融入自己所处的城市。

C.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使许多大学生不能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改变自我的定位,奋斗目标的预设不切实际。

D.大量民工、大批工人下岗再就业增大了“蚁族”社会生存竞争压力,许多“蚁族”无法获得“富二代”那样的家庭帮助。

2.试归纳“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

3.结合全文,谈谈对“蚁族”应持怎样的态度。

 

1.【答案】B 【解析】“个人条件较欠缺”不够准确,第一节能看到“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来自较落后地区”表述不准确,过于绝对化了,文中表述为“‘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 2.【答案】(1)传统思想观念、家庭的期望迫使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2)大城市的人生发展机会吸引大学生留下来;(3)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4)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5)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没能顺应社会现实的转变。(6)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相脱节。 3.(6分)【答案】(1)对“蚁族”无法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表示同情;(2)对“蚁族”给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表示隐忧;(3)对“蚁族”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表示批评;(4)对“蚁族”的选择与努力表示鼓励。(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听      松

熊召政

今天,我又想去泰山,去华山、恒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听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

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我呱呱坠地,故乡便把松涛作为第一首儿歌,也是一首永远的儿歌送给我。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其中的世界是那么喧闹,那么生机勃勃,穷极变幻。四月的雨天里,尽管阴霾怒张,那不肯被黑暗吞没的万丈新翠,把春天赋予的全部生命力都注入柔韧的枝条,迸发出指天扫地的怒吼。①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瑟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穷天极地的呐喊。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长大了。我看惯了林松曳动的光影:束束凝碧,一派空灵。初似霓裳,继如乱发,且舞且摇,光色渐乱渐暗。终于,深浅有致的累累青柯好像有了淡墨泼进,变成一色的乌黛,一林松骚动起来。接着,一山松、千山松,万壑松都骚动起来。松涛响了。

带着松涛给予的启示,我离开了故乡—群山环绕的那座小城,走上了生命长途。我走过许多城市,许多乡村。在北国的长城上,我听过大雪;在南国的大海上,我听过风暴。他们虽然都很壮观,表现了乾坤伟大力,但仍不及响在千山万壑上的好千顷松涛,那气吞山河的震荡,多么地摄人心魄!

遗憾的是,离开故乡久了,离开大山久了。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渐渐忘记了童年的耳中世界。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

如同李白欣然相逢了西下的蜀僧,不久前的那一夜,一个森林里的朋友给我打电话,他似乎有消息告诉我,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问他话简里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说是松涛。

一根银线,为我送来了久违的松涛。我重又获得了生机勃勃的耳中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我放下听简,可是我仍在听,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啸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走石破天惊的雷声。白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去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②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到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怒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简,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1.说说文章第一节在文中的作用。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一两个句子作简要赏析。

3.最后两小节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5分)

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从“听松”中获得了哪些启示?(6分)

 

查看答案

 

①扈江离与辟芷兮,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④冰泉冷涩弦凝绝,      

⑤香远益清,                   

               ,俯首甘为孺子牛。      ,管他冬夏与春秋。

 

查看答案

 

别韦郎中

张谓

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滪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

①“计日”一词在诗中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②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

 

查看答案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当自延、渭,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且诏使出师,逗遛不行。及丰州陷,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议者不可。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当四通五达之道,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故水行地中。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今仰而望焉,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颇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势可以凭借,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4.文言翻译

①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②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

③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查看答案

 漫画   饱餐之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