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一圆环A套在一均匀圆木棒B上,A和B的质量均等于m,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f。开...

一圆环A套在一均匀圆木棒B上,AB的质量均等于m,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f。开始时B竖直放置,下端距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A处于B的上端,如图所示。它们由静止同时开始下落,木棒碰到地面时立刻以碰前的速度反向弹起。木棒第二次落地时圆环未脱落木棒。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取重力加速度为g

(1)若f=mg,求木棒碰到地面后弹起的最大高度;

(2)若f=0.5mg,求木棒第二次落地时圆环的速度大小;

(3)若f=2mg,求木棒第二次落地瞬间木棒的速度大小。

 

(1)hB1=h/2;(2);(3) 【解析】 (1)A和B一起下落到落地时,有①, B反向弹起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有②, ③, 将f=mg代入解得B弹起的最大高度④; (2)f=0.5mg,则B触地后A匀加速下落,而B先上升后下降,加速度一直保持不 变,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对B,有⑤,⑥; 对A,有⑦,⑧, 将f=0.5mg代入解得B第二次落地时A的速度大小⑨; (3)f=2mg,则B触地后A先匀减速下落,而B先上升后下降,设经过时间t,A、 B速度相等,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对A,有⑩,⑪ 对B,有⑫ 解得,⑬⑭ 在A、B发生相对运动的这段时间内,B的位移大小为y,有⑮ 此后A、B一起向下做下抛运动,有⑯ 解得木棒第二次落地瞬间的速度大小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2m,弹簧的劲度系数都为k,弹簧两端与两物体连接。原来AB都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向上拉A,使A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已知弹簧长度在弹性限度内变化,重力加速度为g。求:

(1)B刚好离开地面时,A上升的总高度。

(2)B刚好离开地面时,作用在A上的拉力大小。

 

查看答案

为了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一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或正确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A.实验中一定要保证钩码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

B.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右端适当垫高,完成平衡小车摩擦力的步骤.

C.让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D.改变钩码的质量,相对应打出几条纸带.

(2)该同学在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已知打点计时器采用的是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点4的速度为v4________m/s,加速度 a________ m/s2 (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以拉力传感器的示数F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画出的a - F图像是一条直线,测得图线的斜率为k,则小车的质量M =________

 

查看答案

甲、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实验步骤如下:

(1)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的木尺上端,让木尺自然下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位置恰好处于L刻度处,但未碰到尺),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学科@

(2)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突然松手,尺子下落;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乙的反应时间为________(用LL1g表示)。

(3)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 m/s2L=30.0 cm,L1=10.4 cm,乙的反应时间为__________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写出一条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图为—水平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绷紧的水平传送带AB始终保持某一恒定的速率v运行,一小物块无初速地放在A处,传送带对物块的摩擦力使行李开始运动,并在传送带右侧脱离传送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传送带运行速率v变大时,物块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时间可能不变

B. 不管传送带运行速率v多大,物块一定在水平段末端点B脱离传送带

C. 若物块释放后一直加速到末端点B并脱离传送带则物块在空中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达到最大

D. 若将物块释放点改在A处右侧则物块到达B点的速度一定比原来的变小

 

查看答案

3-13-20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 m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的最大拉力为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