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列与某些疾病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癌变,是因为它们具有...

下列与某些疾病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癌变,是因为它们具有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

B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不会破坏自身器官、组织和细胞

C糖尿病病人的尿液带走了大量的糖,所以其血糖浓度很低

D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不能看懂文字也不能讲话

 

A 【解析】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癌变,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A项正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而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会破坏自身器官、组织和细胞,B项错误;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持续高于正常值,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就不能把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导致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形成糖尿,C项错误;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也能看懂文字但不能讲话,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物质和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其组成元素为C、H、O、N、P

B. ADP由磷酸、腺嘌呤和脱氧核糖组成,其中含有高能磷酸键

C. 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D.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能维持细胞的形态

 

查看答案

酵母的蛋白质含量可达自身干重的一半,可作为饲料蛋白的来源。有些酵母可以利用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进行培养,这样既可减少污染又可降低生产成本。研究人员拟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该类酵母,并进行大量培养。下图所示为操作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培养基时,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组分,将其溶解、定容后,调节培养基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及时对培养基进行分装,并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灭菌。

(2)取步骤②中不同梯度的稀释液加入标记好的无菌培养皿中,在步骤③中将温度约_______________(在25 ℃、50 ℃或80 ℃中选择)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混匀,冷凝后倒置培养。

(3)挑取分离平板中长出的单菌落,按步骤④所示进行划线。下列叙述合理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a.为保证无菌操作,接种针、接种环使用前都必须灭菌

b.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以免不能形成正常菌落

c.挑取菌落时,应挑取多个菌落,分别测定酵母细胞中甲醇的含量

d.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甲醇的浓度,获得甲醇高耐受株

(4)步骤⑤中,为使酵母数量迅速增加,培养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__________________供应。为监测酵母的活细胞密度,将发酵液稀释10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用25×16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理论上_______色细胞的个数应不少于__________,才能达到每毫升3×109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

 

查看答案

下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査结果,表中的A、B、C表示生态系统三种生物成分,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 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图是该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1)据表分析回答: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这个生态系统仍处于逐渐发展壮大之中,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回答:   

①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b-d段,显示火灾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演替。

③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④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排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图为排便反射的部分过程,其中肛门内外括约肌都是一种环形肌肉组织,直肠位于肛门上部。图中“+”表示神经冲动增强,“-”表示神经冲动减弱。请据图回答:

(1)直肠在正常情况下是空虚的,但肠道运动推进粪便进入直肠时,当直肠腔内压力达到某一阈值,可刺激直肠壁内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___________而产生便意。该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处的传输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单向”“双向”)

(2)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性___________,使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产生排便反射。同时高级中枢还可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直肠收缩,这种调节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

(3)如环境不允许,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下阴部神经传出的神经冲动增加,肛门外括约肌___________,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一段时间后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一定范围内,这种结肠逆蠕动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___________(“有利的”、“不利的”)。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的敏感性___________,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4)婴儿分娩时会产生“假性便意”。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I.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1)实验的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如上图所示,第四步离心后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________,再用噬菌体去侵染_______________

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