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总趋...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总趋势是物种丰富度增加和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群落演替中草本植物逐渐取代地衣,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主要原因都是对阳光竞争的结果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所以只要气候适宜,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均可形成树林,只是时间有长有短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激烈

因为地衣可以分泌有机酸,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所以是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

通过群落演替,森林里不再有地衣、苔藓等生物

人类活动不仅没有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反而加快了自然演替的速度

A. ②③⑤

B. ①②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⑤⑦

 

A 【解析】试题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解析】 ①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总趋势是物种丰富度增加和系统的稳定性提高,①错误; ②群落演替中草本植物逐渐取代地衣,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主要原因都是对阳光竞争的结果,②正确; ③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所以只要气候适宜,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均可形成树林,只是时间有长有短,③正确; 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④错误; ⑤因为地衣可以分泌有机酸,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所以是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⑤正确; ⑥通过群落演替,发生优势取代,但森林里仍然有地衣、苔藓等生物,⑥错误; ⑦人类活动能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⑦错误.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生态因素

B.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 B、C两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 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查看答案

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C.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查看答案

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查看答案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