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秸秆回收利用是变废为宝的新兴工艺。如图是从土壤中筛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过程,回答...

秸秆回收利用是变废为宝的新兴工艺。如图是从土壤中筛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初次对土壤样品做实验,应该将土壤稀释的范围放_____一些。某同学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在三个培养基平板上,均滴加一定稀释倍数的土壤溶液0.1mL,若最终统计结果平均值为560,结果是否合理_____,最可能原因是_____

(2)图中选择培养时,一般采用_____培养基,好处是_____。培养基中加入酵母菌的作用是_____。鉴别培养基还需要添加_____作为指示剂,以确定选出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3)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在三种酶的_____作用下,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

 

宽(大) 不合理 微生物数量太多,稀释倍数不够 液体 能够使微生物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 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或特殊营养物质) 刚果红 协同 【解析】 试题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梯度稀释→选择培养→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液,在其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 (1)在从土壤中筛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过程的实验中,为了能够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初次对土壤样品做实验时应该将土壤稀释的范围放宽一些;微生物技术时一般选择30-300的菌落,而该实验中菌落数的平均值为560,说明稀释倍数不够,导致微生物数量太多。 (2)在选择培养步骤中,为了使得微生物能够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一般选择液体培养基;酵母膏可以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或特殊营养物质);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液,在其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 (3)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在三种酶的协同作用下,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其中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生物界的一些遗传现象似乎违背了遗传定律,其实不然,请用遗传定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身高属于多基因遗传,假设有三对决定身高的基因,三对基因中每个显性基因使人的身高在平均身高的基础上增加相同高度,且显性基因的增高效应可以累加。若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身高的影响,根据自由组合定律,推测人的身高会出现______种。

(2)已知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为雌性,性染色体为XO的果蝇为雄性。摩尔根设计了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的交配实验,从而将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定位在了X染色体上。在上述杂交的子代中,2 000~3 000只红眼雌果蝇中出现一个白眼雌果蝇,同时,2 000~3 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也会出现一个红眼雄果蝇,出现这种变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基因突变)。

(3)在果蝇群体中,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着长腿和短腿,基因A和a能被荧光标记为绿色。某生物兴趣小组对雄果蝇某体细胞进行了荧光标记,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有4个荧光点,小明同学猜测控制腿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小红同学则认为是另外一种可能,小红猜测基因A和a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小红同学选择纯合长腿雄蝇与纯合短腿雌蝇为实验材料求证基因A和a位置,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平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种子可认为是幼龄植物,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

A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7∶2∶1;

B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1∶8∶1;

C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请回答:

(1)混合种植后,A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____________不同(填种群的特征)。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中乙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______(填“高山草原”“亚高山灌木丛”或“针阔混交林”);该群落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是次生演替。

(3)C实验地块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其中丰富的植被类型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使得其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4)有一个由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A实验地块,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该数量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回答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问题:

(1)经研究,人的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其中短期记忆与_______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_有关。

(2)一般情况下,小鼠的神经元在出生后便不再分裂,但其大脑海马体中的神经干细胞即使在出生后也能分裂产生新的神经元,这可能与学习和记忆等脑的高级功能有关。现已研究证明,某些神经递质可以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若令小鼠在转轮上运动,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也会加快。为了探究运动导致神经元再生的原因,对4组小鼠分别进行了如下处理,并统计了每组小鼠正在分裂中的神经细胞数目,如下表所示。

组别

实验处理

每只小鼠正在分裂中的神经元数目(平均值)

不施加任何药物,在配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720

不施加任何药物,在没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298

 

178

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在没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172

 

①第Ⅲ组的实验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图1为25 ℃环境中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在一定光照强度下温度对图1中一种植物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影响情况[单位:mg/(m2·h)]。请回答:

(1)图1的B点时,甲种植物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能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在B点时甲种植物的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填“<”“=”或“>”)呼吸作用强度。

(2)将图2中的植物放在A点所对应的温度条件下(其他条件与图2的相同),一段时间后,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会________(填“增加”“不变”“减少”或“无法判断”)。

(3)图2中植物为图1中的________(填“甲种植物”或“乙种植物”)。

(4)据图分析,当光照强度达到C点时,限制甲种植物CO2吸收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

(5)由于洪涝灾害乙种植物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水淹条件下,请写出该条件下这种植物根部细胞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转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蝗虫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O代表缺少一条性染色体,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控制体色褐色(A)和黑色(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复眼正常(B)和异常(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使精子致死。下列有关蝗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萨顿通过观察雄蝗虫体细胞和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 蝗虫的群体中,不会存在复眼异常的雌雄个体

C. 杂合复眼正常雌体和复眼异常雄体杂交,后代复眼正常和复眼异常的比例为1:1

D. 纯合褐色复眼正常雌体和黑色复眼异常雄体杂交,后代雌雄个体都表现为褐色复眼正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