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图乙中A、B、C及对应面积代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成分及其在某一年同化的...

下图乙中A、B、C及对应面积代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成分及其在某一年同化的能量;图甲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乙中A、B、C构成一个______________,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______________成分。对应于图乙,甲中没有的生物成分是[   ]________

(2)图乙中B的面积远远大于A与C之和,是由于其所固定的能量大部分____________

(3)草原上的牧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牲畜、昆虫、鼠等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牲畜、昆虫、鼠等生物全部迁走,则牧草的多样性会___________。图甲中鹰和狐狸虽有捕食关系,但二者却在草原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

(4)若图甲中鹰食物有3/5来自鼠,1/5来自食虫鸟,1/5来自狐狸,则从理论上讲,鹰增加1 kJ能量,至少消耗牧草________ kJ。

 

生物群落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A分解者 以热能形式散失(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散失)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下降 共同进化 65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牧草属于生产者;牲畜、昆虫和鼠属于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人、食草鸟、狐狸、鹰属于次级消费者,(鹰也可属于三级消费者)。 (1)图乙中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甲中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于图乙,甲中没有的生物成分是A分解者。 (2)图乙中B的面积远远大于A与C之和,是由于其所固定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散失)。 (3)草原上的牧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牲畜、昆虫、鼠等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若牲畜、昆虫、鼠等生物全部迁走,则牧草的多样性会下降。图甲中鹰和狐狸虽有捕食关系,但二者却在草原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叫做共同进化。 (4)若图乙中鹰食物有3/5来自鼠,1/5来自食虫鸟,1/5来自狐狸,则从理论上讲,鹰增加1kJ能量,至少(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消耗牧草1×3/5÷20%÷20%+1×1/5÷20%÷20%÷20%+1×1/5÷20%÷20%÷20%=65kJ。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肌肉的运动是受传出神经支配的,传出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肌细胞中肌丝的滑行导致肌细胞的收缩、舒张,肌浆网(特化的内质网)具有储存、释放和回收Ca2+的功能,触发和终止肌丝滑行的关键是肌浆中Ca2+的浓度高低。图1是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有关结构,图2是肌浆网Ca2+释放的两种机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图1中“神经—肌肉接头”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①属于神经元的________

(2) 兴奋传导到图1中②处时,储存在________的神经递质释放,与肌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肌细胞兴奋,此时肌细胞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研究发现,当肌浆中Ca2+的浓度高于阈值时,将刺激肌丝滑行,导致肌细胞收缩。图2甲中,刺激肌丝引起肌细胞收缩的Ca2+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将离体的骨骼肌细胞放在无钙的培养液中,给予适宜的刺激,骨骼肌细胞能正常收缩,由此可推测,骨骼肌细胞的肌浆网Ca2+释放机制是图2中________类型。

 

查看答案

FX17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感染宿主细胞后,先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其中母链称为正链DNA,子链称为负链DNA)。转录时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mRNA。下图为FX174噬菌体的部分基因序列及其所指导合成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用图示Met, Ser等表示)序列。(起始密码:AUG;终止密码:UAA,UAG,UGA)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含有的核苷酸有______种,与宿主细胞DNA的正常复制过程相比,FX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形成复制型双链DNA分子过程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

(2)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48%,mRNA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33%,23%。则与mRNA对应的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_,正链DNA上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_

(3)基因D序列所含碱基数比基因E序列多_________个,基因E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mRNA上的终止密码是_________

(4)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导致基因D表达过程合成的子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中碱基替换情况是_________

(5)一个DNA分子上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除了可以节约碱基、有效地利用DNA遗传信息量外,其主要的遗传学意义还包括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正常人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4%。下表是①~④群体样本有关乙病调查的结果,请分析题意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乙病遗传情况调查表

类别

父亲

+

-

+

-

母亲

-

+

+

-

儿子

+、-

+

+

-

女儿

+、-

-

+

-

 

 

注:每类家庭人数近200人。表中:“+”为发现该病症表现者,“-”为正常表现者

(1)据图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要根据系谱图及表中的____类家庭。

(2)Ⅲ3的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杂合的概率为_______

(3)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4)下列属于遗传咨询范围的有___________

A.详细了解家庭病史               B.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

C.推算后代遗传病的再发风险率     D.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5)若Ⅰ1同时患线粒体肌病(由线粒体DNA异常所致),则Ⅱ2、Ⅱ3________(填“均患该病”、“均不患该病”或“无法确定”)。若Ⅲ2同时患克氏综合征,其性染色体为XXY,其两条X染色体分别来自外祖父和外祖母,说明Ⅲ2患克氏综合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设乙病遗传情况调查中共调查8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400人),调查结果发现患者25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5人),如果在该人群中还有15个携带者,则b基因的频率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探究CO2浓度对菠菜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实验步骤如下:①取新鲜的菠菜叶,用直径为0.5cm的打孔器打出若干叶圆片(避开大叶脉);②使用注射器抽出叶圆片中的气体,将叶圆片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叶圆片沉入水底),遮光;③设置5组,向各组烧杯中分别加入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5%、1%、1.5%、2%的NaHCO3(注: NaHCO3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且浓度变化对溶液pH的影响忽略不计),再向各组烧杯中放入20片叶圆片置于20℃和相同的光强度下,在实验进行2min和4min时记录上浮叶圆片的数量。每组实验重复3次,记录数据,求平均值(取整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不同NaHCO3浓度下菠菜叶圆片上浮的数量

      时间

上浮的叶圆片数量(片)

蒸馏水

0.5% NaHCO3

1% NaHCO3

1.5% NaHCO3

2% NaHCO3

2min

0

7

11

10

4

4min

0

15

16

13

7

 

(1)进行本实验时,选用菠菜效果较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孔器打出叶圆片时,需避开大叶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___,该物质产生后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蒸馏水中,叶圆片一直未上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NaHCO3浓度较高时,反而减弱光合强度,请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发现种植在公路边的菠菜因叶片上沉积粉尘而生长缓慢。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将某一植株上对称叶片的一部分(U)遮光,另一部分(V)不遮光,并设法使两部分之间的物质不发生转移。用适宜光照照射6h后,在U和V的对应部位截取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为MU和MV(单位:mg)。则该植物细胞总光合作用速率为_____________ mg/h/单位面积。

 

查看答案

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膜的功能时,先去除外膜,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是好氧细菌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后,经长期的共生而形成的,依据此学说,可推测线粒体的外膜与原始真核生物的___________(细胞结构)在化学组成上相似,主要成分都是___________

(2)为研究线粒体内膜的具体功能,科研人员利用___________的原理,使线粒体的外膜先吸水涨破,经___________(实验技术)后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

(3)研究人员发现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既是一种___________,也是ATP合成酶,其中___________是疏水的。为了研究F0-F1颗粒物的结构与合成ATP的关系,研究人员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颗粒与小泡分开,检测处理前后ATP的合成。若处理之前,在跨膜H+浓度梯度条件下,含F0-F1颗粒内膜小泡能合成ATP;处理后___________,说明F1颗粒的功能与催化ATP的合成有关。

(4)线粒体基质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水   b.丙酮酸   c.葡萄糖   d.ATP   e.核苷酸   f.氨基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