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 点。

(2)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两种成分是_______(填字母):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们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

(3)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水泥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

 

b A和B 20% 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解析】 对甲图分析可知,大黄鱼种群数量小于b时,种群增长速率随着大黄鱼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增大;大黄鱼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为K/2;大黄鱼种群数量大于b时,种群增长速率随着大黄鱼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大黄鱼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对图乙分析可知,A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故A为生产者。A(生产者)、D和C均有一部分能量流入B中,故B为分解者,因此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 (1)由题图可知,大黄鱼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为K/2。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这样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2)由分析可知, 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在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使CO2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进入大气中。因此,A(生产者)和B(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生产者同化量)×100%=[1.5×106J/(m2·a)]÷[7.5×106 J/(m2·a)] ×100%=20%。 (3)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水泥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提供了有机物,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生物种群,构成一个群落,该过程为群落的演替,由于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原本是不毛之地,因此属于初生演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洋葱是中学生物学中经常用到的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可选用洋葱植株地上生长的绿色叶片,先用无水乙醇(加入适量无水碳酸钠和二氧化硅)进行色素提取,再通过纸层析法进行色素分离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可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为材料,经相关处理后进行观察,最终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细胞核较小,且被健那绿染成绿色

C. 观察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常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制作装片,依次用0.3g/mL的蔗糖和清水处理材料并在低倍镜下观察,即可依次观察到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

D.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常选用洋葱根尖为材料,经相关处理后制作装片,观察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呈长方形,排列紧密的分生区细胞,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

 

查看答案

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均小于光合作用固定的CO2

B. CO2浓度在b~c之间时,曲线甲、乙、丙三者的净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持续增高

C. CO2浓度大于c时,限制甲、乙、丙三者的净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均不再是CO2浓度,而是光强这一因素

D. 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考虑光强这一因素

 

查看答案

取自某生物(2N=8)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先用15N标记其8条双链DNA,之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了4个子细胞。检测它们的放射性,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该原始生殖细胞培养期间完成了两次有丝分裂或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4个子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的子细胞的比例一定是50%

C.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均为8条

D. 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则4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一定都含15N

 

查看答案

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复制导致的

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CD段,HIV浓度再次上升成为了艾滋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D. 曲线FG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查看答案

某洗衣液研究人员为了在普通洗衣液的基础上添加酶制剂以研发加酶洗衣液,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下表展示了其中某一探究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结果表明,加酶洗衣液的洗涤温度以35-55℃为宜,且35℃和55℃两温度下酶制剂的去污力相同

B. 当温度为15℃和65℃时,加酶洗衣液的去污力较低的原因均是其中酶制剂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催化活性降低

C.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下添加酶制剂对洗衣液去污力的影响,其中组别①为对照组,组别②为实验组

D. 实验所用污布上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的程度、洗衣液的用量等均属于无关变量,都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