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取自某生物(2N=8)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先用15N标记其8条双链DNA,之后置...

取自某生物(2N=8)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先用15N标记其8条双链DNA,之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了4个子细胞。检测它们的放射性,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该原始生殖细胞培养期间完成了两次有丝分裂或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4个子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的子细胞的比例一定是50%

C.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均为8条

D. 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则4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一定都含15N

 

B 【解析】 1、原始生殖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形成2个子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形成4个子细胞。 2、DNA分子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原始生殖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进行2次有丝分裂可得到4个子细胞;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进行1次减数分裂可得到4个子细胞,A正确;第一次有丝分裂,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15N/14N。分裂结束后形成2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15N/14N。第二次有丝分裂,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其中1个DNA分子为15N/14N,1个DNA分子为14N/14N。分裂结束后共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含有15N/14N的染色体数为0~8,则4个子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的子细胞的比例是50%或75%或100%,B错误;若进行减数分裂,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15N/1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形成2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15N/14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每个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15N/14N,C正确;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则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只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15N/14N,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复制导致的

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CD段,HIV浓度再次上升成为了艾滋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D. 曲线FG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查看答案

某洗衣液研究人员为了在普通洗衣液的基础上添加酶制剂以研发加酶洗衣液,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下表展示了其中某一探究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结果表明,加酶洗衣液的洗涤温度以35-55℃为宜,且35℃和55℃两温度下酶制剂的去污力相同

B. 当温度为15℃和65℃时,加酶洗衣液的去污力较低的原因均是其中酶制剂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催化活性降低

C.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下添加酶制剂对洗衣液去污力的影响,其中组别①为对照组,组别②为实验组

D. 实验所用污布上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的程度、洗衣液的用量等均属于无关变量,都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是对真核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当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

在遭受诸如放牧等环境压力时,植物改变生物量的分配以适应环境。

(1)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增大暗示了植物对_____________吸收能力的增强。

(2)研究放牧对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调查结果如下图

①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牛、羊属于______。重度放牧导致草原物种丰富度及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说明放牧可以改变群落的_________方向。

②由图甲可知,重度放牧明显降低了_________。不利于植物的有性生殖,使____,直接导致草原植被种群密度下降。

③在重度放牧区,地下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值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放牧,植物这种生存策略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同放牧程度下,生物量分配比的变化,是生物与生物共同______的结果。.

(3)研究人员调查不同放牧程度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如下表,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有机质含量

/(g•kg-1

全氮含量

/(mg•kg-1

全磷含量

/(mg•kg-1

轻度放牧

37.138±0.852

2.374±0.1

11.166±0.421

中度放牧

19.028±0.661

1.189±0.026

4.628±0.302

重度放牧

27.195±0.832

1.688±0.044

26.949±0.924

 

①从轻度放牧到中度放牧,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降低,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重度放牧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显著增加,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

(4)为保持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措施________

 

查看答案

Bt 毒素是由苏云金芽胞杆菌产生的一种毒蛋白,对多种昆虫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而对人和其它脊椎动物没有毒性。

(1)以Bt毒蛋白为有效成分的农药长期使用,会导致害虫种群____,使药效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2)以家蚕为材料,研究昆虫抗药性遗传特性。测定生命力大致相同的多品种家蚕幼虫致死50%的Bt浓度(LC50),结果如下:

家蚕品种

A

B

C

D

E

F

G

H

LC50(mg/L)

59.4

37.5

94.2

118.6

118.6

118.7

129.0

>375

 

①研究人员欲选择敏感型和抗药型家蚕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据上表结果,最好选择家蚕品种是_______

②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表:

亲本

实验一

♀抗药型×♂敏感型

实验二

♀敏感型×♂抗药型

实验三

实验一的F1×抗药型

实验四

实验二F1×敏感型

实验五

实验一F1自交

实验六

实验二F1自交

子代

抗药型

0

0

67

0

37

34

敏感型

80

80

83

150

113

116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家蚕抗药型是由位于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性基因控制的;实验___ 的结果表明,F1产生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

(3)Bt毒蛋白与家蚕幼虫的中肠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细胞膜穿孔,细胞裂解,幼虫死亡。为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家蚕产生抗药性的原因,研究人员从实验一亲本_____细胞中提取总RNA,获取cDNA,测定亲本受体基因碱基序列如图。

起始密码子

终止密码子

酪氨酸密码子

AUG/GUG

UAA/UAG

UAU/UAC

 

从分子水平推测家蚕抗药性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Bt受体基因设计的靶向sgRNA,可以与限制酶Cas9结合,定点切除受体基因的39个核苷酸。sgRNA 和 Cas9 mRNA 的混合物注射到______型家蚕受精卵中,若其发育成的家蚕幼虫表现为________,则进一步证明上述推测成立。

(5)基因编辑技术能精确靶向修饰生物体基因组特定位点,人为改造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请从利弊两方面说明该技术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