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面是同一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据图分析可作出的判断是 A. 图①时期细胞内...

下面是同一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据图分析可作出的判断是

A. 图①时期细胞内有12条染色体

B. 图②中可见赤道板正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

C. 图③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图④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C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细胞有细胞壁,无中心体,属于高等植物细胞。其中①表示有丝分裂前期,②表示有丝分裂末期,③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④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图①时期细胞内有6条染色体,12条染色单体,A错误;赤道板是一个假象的板,根本不存在,应该是细胞板正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B错误;③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期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图④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中a→d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B. c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

C. d段过程中会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

D. b和c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B. 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C. 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 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长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细胞体积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大

B. 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之一是核质比

C. 细胞体积越小,细胞物质运输效率越高

D. 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长大

 

查看答案

水稻的A基因控制赤霉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赤霉素受体的合成,a和b基因没有相应的功能。某实验室从一种野生型水稻(正常株高)的群体中发现了甲、乙两株矮生突变体植株,其自交后代全为矮生。将甲、乙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分别与野生型水稻杂交,两组F1均为正常株高,两组F2均出现正常:矮生=3:1的分离比。请回答:

(1)研究者以野生型水稻和甲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分析可知,甲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2)将甲、乙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进行杂交,产生的F1均为正常株高,说明乙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3)利用上述植株设计杂交实验探究Aa、Bb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

(4)A、B均可发生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

(5)A基因通过______,进而控制赤霉素的合成;B基因通过______直接控制赤霉素受体的合成。上述实例说明______,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查看答案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导致部分耕地抛荒。如表是某地弃耕后农田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某阶段能量流动情况。表中的A、B、C表示生态系统三种生物成分。

 

同化作用固定能量(Pg)

生物体储存能量(Pn)

生物体呼吸消耗能量(R)

A

157.8

65.0

92.8

B

870.7

369.4

501.3

C

211.5

20.1

191.4

 

说明:Pn=Pg-R       单位:102kJ•m2•a-1

(1)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原因是______。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阶段,称为顶级群落。不同地区的荒地演替形成的顶级群落可能不同,是由______(至少填两种)等环境条件不同决定。

(2)科研小组对演替过程中两种草本植物甲和乙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图。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时,应随机取样,常用的两种取样方法是______。图中甲和乙两个种群分别在____________时间段数量接近“J”形增长。

(3)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仍处于发展壮大之中,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