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肝细胞中内质网膜面积很大,有利于多种代谢反应的顺利进行
B. 神经细胞具有细而长的突起,有利于调节全身各器官的生理活动
C.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利于主动运输的能量供应
D. 性腺细胞有大量核糖体和高尔基体,有利于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以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 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与生物膜有着直接联系
C. 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只能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的紧密联系
D. 不同生物膜之间都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而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下列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B. 真核细胞中DNA合成和RNA合成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
C. 不同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各不相同
D.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DNA分别位于染色体和拟核中
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细菌作为饲料,放在容器中培养。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有增长,一段时间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继续增长,而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最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某同学欲探究双小核草履虫是否分泌了杀死大草履虫的化学物质,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补充完善该实验方案并预期结果。
实验步骤:
(1)以细菌为饲料,用蒸馏水培养双小核草履虫,一段时间后过滤掉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得到滤液。
(2)取两个相同容器,______,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3)______。
预期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______,则说明双小核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大草履虫的化学物质。
②若______,则说明双小核草履虫分泌了杀死大草履虫的化学物质。
水稻的A基因控制赤霉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赤霉素受体的合成,a和b基因没有相应的功能。某实验室从一种野生型水稻(正常株高)的群体中发现了甲、乙两株矮生突变体植株,其自交后代全为矮生。将甲、乙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分别与野生型水稻杂交,两组F1均为正常株高,两组F2均出现正常:矮生=3:1的分离比。请回答:

(1)研究者以野生型水稻和甲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分析可知,甲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2)将甲、乙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进行杂交,产生的F1均为正常株高,说明乙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3)利用上述植株设计杂交实验探究Aa、Bb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
(4)A、B均可发生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
(5)A基因通过______,进而控制赤霉素的合成;B基因通过______直接控制赤霉素受体的合成。上述实例说明______,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导致部分耕地抛荒。如表是某地弃耕后农田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某阶段能量流动情况。表中的A、B、C表示生态系统三种生物成分。
| 同化作用固定能量(Pg) | 生物体储存能量(Pn) | 生物体呼吸消耗能量(R) |
A | 157.8 | 65.0 | 92.8 |
B | 870.7 | 369.4 | 501.3 |
C | 211.5 | 20.1 | 191.4 |
说明:Pn=Pg-R 单位:102kJ•m2•a-1
(1)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原因是______。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阶段,称为顶级群落。不同地区的荒地演替形成的顶级群落可能不同,是由______(至少填两种)等环境条件不同决定。
(2)科研小组对演替过程中两种草本植物甲和乙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图。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时,应随机取样,常用的两种取样方法是______。图中甲和乙两个种群分别在______、______时间段数量接近“J”形增长。

(3)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仍处于发展壮大之中,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