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分别来自于锥形瓶和试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要加入含32P的无机盐来培养大肠杆菌
B. 图中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
C. 若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50个,3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350个
D. C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参与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 荚膜多糖 B. 蛋白质 C. R型细菌的DNA D. S型细菌的DNA
如果用32P、35S、15N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35S、15N B. 可在DNA中找到32P、15N
C. 可在外壳中找到32P、15N D. 可在DNA中找到32P、35S、15N
工业生产果汁时,常常利用果胶酶破除果肉细胞的细胞壁以提高出汁率。为研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①将果胶酶与苹果泥分装于不同的试管,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10分钟(如图中A)。
②将步骤①处理后的果胶酶和苹果泥混合,再次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10分钟 (如图中B)。
③将步骤②处理后的混合物过滤,收集滤液,测量果汁量(如图中C)。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并记录果汁量,结果如下表: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出汁量/mL | 8 | 13 | 15 | 25 | 15 | 12 | 11 | 10 |
根据上述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果胶酶能破除细胞壁,是因为果胶酶可以促进细胞壁中的__________水解。
(2)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8组实验中,当温度为__________时果汁量最多,此时果胶酶的活性__________。当温度再升高时,果汁量降低,说明__________。
(3) 实验操作中,如果不经过步骤①的处理,直接将果胶酶和苹果泥混合,是否可以?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调查某城市自来水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自来水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涂布平板所用的培养基是__________(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培养基培养了一段时间,若空白培养基出现了菌落。请分析说明原因(写出二个)① 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
(2)培养基灭菌后,将1mL水样稀释10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51、50和49。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_________________ 。
(3)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菌种,使下次划线的菌种直接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 。
某些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纤维素经过水解可以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经过发酵可以生产酒精。如图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酒精的大致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要经过纤维素分解菌分解成葡萄糖。人们常常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 选择培养→______ →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______的菌落。
(2)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_____________,第三种酶将它分解成葡萄糖。
(3)图中发酵阶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
(4)利用葡萄能生产果酒,进而生产果醋,生产果醋常用的菌种是醋酸杆菌,醋酸杆菌与酵母菌在代谢类型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