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某雌雄异株植物,叶片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等类型。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

某雌雄异株植物,叶片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等类型。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取杂交Ⅰ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

B. 选取杂交I的F1中锯齿叶植株,与杂交ll的圆宽叶亲本杂交,杂交1代中有锯齿叶和细长叶两种,比例为1:1,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

C. 选取杂交Ⅱ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

D. 选取杂交ll的F2中所有的锯齿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锯齿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

 

C 【解析】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正交和反交时,F1中表现型不同,且杂交Ⅰ中以锯齿与圆宽杂交得到F2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不同,说明叶片形状的遗传与X染色体有关。F1随机交配得到F2,F2中圆宽:锯齿:细长=2:6:6,相加等于14。杂交Ⅱ,F1随机交配得到F2,F2中圆宽:锯齿:细长=3:3:9,相加等于15。根据以上推测可能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某些基因型的个体无法存活。假设常染色体基因为A/a,伴X染色体上的基因为B/b。杂交Ⅰ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锯齿),aaXBY(圆宽),F1的基因型为AaXBXb(细长),AaXbY(锯齿),F2中圆宽:锯齿:细长=2:6:6,其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Y的个体无法存活。杂交Ⅱ中,亲本基因型为AAXbY(锯齿),aaXBXB(圆宽),F1的基因型为AaXBXb(细长),AaXBY(锯齿),F2中圆宽:锯齿:细长=3:3:9,其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Y的个体无法存活。 杂交Ⅰ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aaXBXB︰1aaXBY︰1aaXBXb︰1aaXbY(死亡),因此,雌雄株比例为2:1,A错误;杂交I的F1中锯齿叶植株基因型为AaXbY,杂交Ⅱ的圆宽叶亲本基因型为aaXBXB,二者杂交,杂交1代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因此杂交1代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B错误;杂交Ⅱ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 、aaXBXb、aaXBY ,F2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3/7aaXBXB︰3/7aaXBY︰1/7aaXBXb。因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C正确;杂交Ⅱ的F2中锯齿叶植株基因型为AaXbY、AAXbY,全部为雄株,无法随机交配,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科研人员在某地区野生型果蝇(正常眼色)种群中发现两只突变型褐眼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A和果蝇B。为研究果蝇A和果蝇B的突变是否为同一突变类型,进行了如下实验(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亲本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A×纯合正常雄果蝇

40正常(♀):38褐眼(♀):42正常(♂)

实验二

B×纯合正常雄果蝇

62正常(♀):62褐眼(♀):65正常(♂): 63褐眼(♂)

实验三

实验二的子代褐眼

雌、雄果蝇互相交配

25正常(♀):49褐眼(♀):23正常(♂):47褐眼(♂)

 

 

A. 让果蝇A与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2/3

B. 果蝇A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 果蝇B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果蝇A发生了隐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

玉米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AA和aa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F1,再让F1随机交配产生F2,则有关F1与F2的成熟植株中,叙述正确的是 (  )

A. 有茸毛与无茸毛比分别为2:1和2:3 B. 都有9种基因型

C. 宽叶有茸毛类型分别占1/2和3/8 D. 高产抗病类型分别占1/3和1/10

 

查看答案

用含3H-TdR(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液培养海拉细胞适当时间,使所有细胞都带标记;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培养适当时间,直至所有细胞都停止分裂;洗去抑制剂,将细胞移至无放射性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并开始计时,定期测量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结果如下:经过4.5小时后第一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经过5.5小时后第一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末期细胞,经过10.5小时后发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开始减少,经过24.5小时后第二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细胞周期是20小时,G1期是8.5小时,S期是6小时,G2期是4.5小时

B. 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后,有的细胞有完整的细胞周期,G1期合成DNA聚合酶

C. 第二次测量到的有放射性的中期细胞中,半数染色体都带有放射性且缩短到最小程度

D. 10.5小时时,细胞内被标记的大分子物质只有DNA,部分细胞有大量TdR进入细胞核

 

查看答案

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环境因素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是(    )

A. 图中CO2浓度1大于CO2浓度2,若将CO2浓度改为温度,则此关系也成立

B. 若e点为正常植物的光饱和点,则缺镁植物的e点会右移

C. a点植物叶肉细胞中参与C3还原的NADPH和ATP比c点要多

D. 图中c、d两点相比,d点植物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要高一些

 

查看答案

为研究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操作顺序的实验方案:

甲组:CuSO4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乙组:NaCl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丙组:蒸馏水—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各组试剂量均适宜,下列对该实验方案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A. 缓冲液的pH应控制为最适pH B. 设置的对照实验能达成实验目的

C. 宜选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剩余量 D. 保温的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