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灵敏电流计连接在坐骨神经表面,下列相...

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灵敏电流计连接在坐骨神经表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电刺激①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

B. 电刺激②处,电流计能记录到两次电位变化

C. 电刺激①处或②处均可引起腓肠肌的收缩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B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由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又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电刺激①处,电流两次经过灵敏电流计,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A正确;电刺激②处,肌肉收缩,但由于神经递质不能由突触后膜传至突触前膜,所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变化,B错误;电刺激①处产生的冲动可以由神经传递到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直接电刺激肌肉②处也可以引起肌肉的收缩,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D正确;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年份

1870

1900

1930

1960

1990

S基因频率(%)

10

50

65

50

12

 

 

A. 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比例为90%

B. 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 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查看答案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查看答案

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 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 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 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

 

查看答案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 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 雌性个体也减少    D. 种群出生率下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