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

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年份

1870

1900

1930

1960

1990

S基因频率(%)

10

50

65

50

12

 

 

A. 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比例为90%

B. 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 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C 【解析】 分析表格:从1870年至1990年,种群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从1870年至1990年,种群发生了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种群间形成生殖隔离。 1870年,S基因频率为10%,则s基因频率为90%,浅色个体(ss)的比例为90%×90%=81%,A错误;从1900年至1960年,S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该物种发生了进化,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定向的,它能决定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到1990年,该桦尺蠖还能进行基因间的交流,说明还没有形成新物种,D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查看答案

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 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 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 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

 

查看答案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 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 雌性个体也减少    D. 种群出生率下降

 

查看答案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 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B. 一口池塘中鲢鱼的数量

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 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