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究影响酸奶发酵的因素,某小组在A、B两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鲜牛奶,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都能产生乳酸)分别接入其中并混匀,密封后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6 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过程中可能会影响酸奶品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2)在家庭制作葡萄酒时,容器瓶的盖子选下列哪种?_______________(填“有螺旋可旋转的”“密封不可开启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3)在制作酸奶时,人们还会在鲜奶中加一定量的蔗糖,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发现6 h内的酸奶发酵效果越来越好,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可以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酸奶制作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季节2~3小时即可,有的季节需要10~12小时。由此可知,影响发酵效果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将某植物幼苗分别培养在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中,再用相同的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测得根的生长情况及负向光性倾斜角度如表所示。
1AA/mg·L-1 | 根长/cm | 负向光性倾斜角度/°C |
10-3 | 4.2 | 35.1 |
10-4 | 8.5 | 20.5 |
10-5 | 9.1 | 15.2 |
清水 | 7.6 | 22.3 |
(1)表中数据表明,当外源生长素浓度在_______________mg·L-1范围的某个数值时,根长也可为7.6cm,该浓度的外源生长素对根生长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数据表明,外源生长素对根负向光性倾斜角影响最小的浓度是_______________。
(3)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植物激素。科研人员在黑暗条件下用野生型和BR合成缺陷突变体番茄幼苗进行实验,三组幼苗均水平放置,其中一组野生型幼苗施加外源BR,另外两组不施加,测定0〜14h内三组幼苗胚轴和主根的弯曲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 该实验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避免光照引起____________,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② 施加外源BR的野生型幼苗的胚轴、主根在_______________ h时就可达到最大弯曲度。
③ 在生产实践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较BR更具优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____法。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_______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_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_______________和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3)利马豆根部的_______________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已知果蝇的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A、a),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B、b)。下图为某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及相关基因分布示意图,该雄性果蝇与一雌性果蝇杂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例如下表所示。
(1)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果蝇占后代总数的_______________。
(2)有一只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的表现型相同。为探明它们的基因型是否相同,某同学利用这一只果蝇进行了测交实验,请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
(3)已知果蝇的刚毛(F )对截毛(f )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都存在(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为伴性遗传?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以支持你的观点(只进行一次杂交实验。要求写出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及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在充满N2与CO2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番茄,在CO2充足的条件下测得番茄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下图。
(1) 4~6h容器内O2和CO2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_____________。
(2) 9~10h间,番茄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推测最可能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10h时后不再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若此环境条件维持不变,容器内的O2含量将逐渐下降并完全耗尽,此时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3) 若在6~8h时,将容器置于冰浴中,请推测番茄呼吸速率的变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_。
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 “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B. 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 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 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