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为研究...

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图表回答。

 

杂草密度

(株/m2

物种丰富度 (种)

杂草相对优势度

草龙

节节菜

稗草

陌上菜

异型莎草

常规区

40

12.0

0.247

0.189

0.100

0.102

0.094

稻鸭区

2.3

5. 3

0

0. 259

0.271

0.089

0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1)采用样方法调查杂草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___。表中物种丰富度的数据表明,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2)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的复杂性,鸭和水稻生活在一起,可以吃掉杂草、害虫等,减少稻田的除草、施肥和用药,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又绘制了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___________(填乙、丙、丁)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__________b+c + e(填大于、等于、小于)。

②f的能量属于丙的___________,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___________方法。

 

随机取样 物种数目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 乙、丁 大于 同化量 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明显推断出,鸭的作用可以抑制一些杂草的生长,如草龙;同时有些杂草取代了它的优势地位,如节节草。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的空间,所以要根据群落的结构采用适应的处理方法。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1)杂草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鸭为杂食性水禽,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2)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增加了生物种类,可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鸭和水稻生活在一起,可以吃掉杂草、害虫等,减少稻田的除草、施肥和用药,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 (3)①据图可知,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即图中的乙、丁,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水稻才能表现为生长,此时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大于b+c+e。 ②f属于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即指的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丙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玉米(2N=20)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玉米基因组DNA序列,需测定____条DNA上碱基序列。

(2)某品种玉米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下图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基因S发生转录时模板链是____链。若基因S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____

(3)玉米花序的正常和异常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显性植株X自交,F1表现为:正常花序:异常花序=1:1。取F1正常花序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异常花序植株。由此推测____是显性性状,植株X自交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原因是____

(4)玉米的易倒伏(H)对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右上图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方法Ⅰ、Ⅱ的育种原理分别是____,三种方法中难以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____,原因是____

②方法Ⅱ中HhRr自交获得F2,假设只保留F2中抗倒伏抗病植株的雄蕊(其他雄蕊全部去除),所有植株雌蕊全部保留且都能成功受粉和发育,则所得F3中能稳定遗传的抗倒伏抗病植株占____

 

查看答案

图1为某同学设计的用于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图2为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对杨梅酒和杨梅醋的生产工艺进行考察后,绘制出的基本工艺流程图。请据图回答:

(1)图示发酵过程中所需的酵母菌可以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要得到较纯菌种,应配制____培养基(按培养基的功能分),常采用____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然后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

(2)用图1装置制作果酒过程中,要关闭____(“充气”或“排气”)管上的夹子。

(3)用图1装置制作果酒过程中,因某一步骤操作失误导致发酵瓶瓶塞被冲开,该操作失误是____。对该装置进行的改进是____

(4)图2中甲罐顶上的排气管被设计成了弯曲状的管,其目的是____。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发酵罐内液面不再有____产生,说明发酵基本完毕。

(5)在制备杨梅醋过程中,乙罐内先填充经灭菌处理的木材刨花,然后加入含____菌的培养液,使该菌附着在刨花上,再让甲罐中发酵完毕的杨梅酒流入乙罐进行杨梅醋发酵。

 

查看答案

图1是某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该细胞在有丝分裂时,母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均须附着于纺锤丝上,这称为双定向作用。一种称为纺锤体装配检查点(SAC)的监控机制能监视纺锤丝附着过程,一旦发现如图2所示的异常现象,便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有丝分裂的继续进行,直到双定向作用完成才能继续进行分裂。

(1)图1中结构①的主要物质组成是____。能为图2中染色体移动提供能量的是图1中的____(填图中编号)。

(2)图2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理由是____

(3)由题意可判断MCC对APC的作用是____(填“促进”或“抑制”),原因是如果只有一条染色单体附着在纺锤丝上,则3M2B附着在对侧____上,并激活MCC,影响APC的活性,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有丝分裂继续进行,由此确保双定向作用完成。

(4)若基因型为Aa的细胞进行图2所示的细胞分裂,则正常情况下一个细胞获得基因A,则另一个子细胞相同染色体相同位点的基因应该是____

(5)若纺锤体的装配检查点(SAC)的监控机制失常,将产生变异的子细胞,下列对该变异的子细胞描述正确的是____

A.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                         

B.子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化

C.该变异仅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D.该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

 

查看答案

植物能吸收一定强度的光驱动光合作用,但过度光照可能会导致DNA损伤甚至细胞死亡,代谢过程如图所示。植物能借助一种光保护机制防止这种损伤。

(1)图中A物质释放出叶绿体经过了____层生物膜,下列物质中由反应Ⅰ产生的是____(多选)。

①物质A    ②物质B    ③物质C      ④物质E 

(2)图中反应Ⅱ进行的场所是____,G表示的化合物是____

(3)近来研究发现,类囊体糖蛋白PSBS感应类囊体腔内的高质子浓度而被激活,激活了的PSBS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最终将过量的光能转换成热能释放,从而防止强光对植物造成的损伤(即光保护效应)。依据上图信息推断下列因素中有利于PSBS发挥功能的是____(多选)。

①抑制B-C反应   ②抑制A物质释放    ③降低ATP合成酶活性   ④阻断反应Ⅱ

(4)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随之上升,但到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不在上升,甚至可能下降,分析造成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多选)。

A.过度光照导致氧化损伤和细胞死亡

B.过高的光强会导致植物光反应加速

C.过多的光能通过高能淬灭消耗,提高了温度,影响了活性

D.呼吸作用的酶耐受温度比光合作用高

 

查看答案

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2支20mL编号A、B的注射器(除去针头),一段长约5cm左右的硅胶管,镊子,培养皿,打孔器,滤纸,3%NaOH溶液,pH值分别为5.0、6.0、7.0、8.0、9.0的缓冲液,新鲜猪肝,H2O2 酶滤纸小圆片(将1g新鲜猪肝剪碎,置于研磨过滤器中充分研磨,加入10mL蒸馏水制成鲜肝液。用打孔器制作直径1.5厘米的滤纸小圆片,用鲜肝液浸泡1min后待用)。

实验步骤:

①拉出A注射器的活塞,用镊子将1片H2O2 酶滤纸小圆片贴到活塞的顶端,将活塞推入注射器底部;

②用A注射器吸取2mL pH为5.0的缓冲液;

③用B注射器吸取3% H2O2溶液;

④用硅胶管如下图连接A注射器与B注射器;

⑤将B注射器中的3% H2O2溶液迅速推入A注射器;

⑥平放装置,观察注射器中活塞的变化。

⑦利用该装置重复上述实验,测量pH为6.0、7.0、8.0、9.0时的情况。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因变量为____,因变量可通过____计算得出。

(2)若上述步骤③改为:用A注射器吸取3% H2O2溶液,堵上注射器头部,通过刻度读出反应产生的气体量,与实际值相比,结果____(填偏大或偏小),因为____

(3)若利用上述装置研究酶浓度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改进之处是____

(4)本实验装置____(填“能”或“不能”)用来验证温度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原因是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