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近10年来,PCR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一种常规手段,其原...

10年来,PCR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一种常规手段,其原理是利用DNA半保留复制,在试管中进行DNA的人工复制(如下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将DNA扩增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使实验室所需的遗传物质不再受限于活的生物体。

(1)加热使DNA双链打开,这一步是打开___键,称为______,在细胞中是在_____酶的作用下进行的。

(2)当温度降低时,引物与模板末端结合,在______酶的作用下,引物沿模板延伸,最终合成2DNA分子,此过程中原料是______,遵循的原则是______

(3) 下面表格是DNA体内复制与PCR反应的部分比较结果。通过比较分析请推导出PCR反应合成DNA子链时能量来源于______

 

原料

ATP

DNA体内复制

四种脱氧核苷酸

需要

PCR反应

脱氧胞苷三磷酸、脱氧腺苷三磷酸

脱氧胸苷三磷酸、脱氧鸟苷三磷酸

不需要

 

 

(4)通过PCR技术使DNA分子大量复制,若将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入试管中,以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连续复制4次以后,则15N标记的DNA分子占全部DNA总数的比例为______

(5)现有一段DNA序列:  5'CAAGGATCC3'

3'GTTCCTAGG5'

如果它的引物15'GGA-OH,则引物2______

 

氢 解旋 解旋酶 DNA聚合酶 4种脱氧核苷酸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原料水解产生的能量 1/8 5'CAA-OH 【解析】试题图示为利用PCR技术扩增DNA的过程。首先高温(94℃),将双链DNA解旋;之后适当降温(55℃),让引物与两解开的模板链结合;再升温(72℃),利用原料合成核苷酸链(需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最后得到两个子代DNA;如此反复循环,得到大量相同的DNA。 (1)DNA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从而将两条链连接起来。因而,要想打开DNA双链,必须打开氢键,这一过程在细胞内是在解旋酶作用下完成的,在细胞外(PCR)则是通过高温实现的。 (2)合成DNA时,所用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根据表格中对DNA体内复制与PCR反应的部分对比分析,PCR反应中合成DNA子链时能量来源于原料(脱氧核苷三磷酸,即dATP、dTTP、dGTP、dCTP)水解释放的能量。 (4)用含15N标记的DNA分子作为模板,连续复制4次,共得到DNA分子数为24=16个,其中含有15N标记的有两个,占全部DNA分子总数的1/8。 (5)根据DNA的结构特点有“双链反向平行”推测:结合题中已知的双链DNA的序列,引物1是与已知DNA中“5'CAAGGATCC3'”右端(即3‘)碱基配对连接,则引物2应与已知DNA中3'GTTCCTAGG5'左端(即3‘)碱基进行配对连接,所以引物2的碱基序列为“5'CAA-OH”。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______

(2)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时,需控制培养液的浓度,浓度过高则会导致______。对培养液进行灭菌时,切断高压蒸汽灭菌锅热源后,须待观察到压力表______时,才能打开放气阀以释放锅内余气,最后开启锅盖取出培养液。

(3)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250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6h增长较快的原因是______,酵母菌增殖快。

(4)下图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两种方法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得到的结果,其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是曲线______,依据是稀释涂布平板法______,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______

 

查看答案

杨梅是浙江省的特色水果之一,为对其进行深加工,某厂进行了杨梅酒和杨梅醋的研制,基本工艺流程如图:

请回答问题

(1)在制备杨梅酒过程中,甲罐顶上弯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____。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发酵罐内液面不再有_____,说明发酵基本完毕。

(2)甲罐中的主要微生物是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若要检测是否产生了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进行检测,反应后试剂呈____

(3)在制备杨梅醋过程中,乙罐内先填充经_____处理的木材刨花,然后加入含_____菌的培养液,使该菌附着在刨花上,再让甲罐中发酵完毕的杨梅酒流入乙罐进行杨梅醋发酵,杨梅醋的pH可通过控制杨梅酒的_____来调节。

(4)若甲罐中的杨梅酒全部流经乙罐制成杨梅醋,则乙罐中CO2的产生量是_____

A.甲罐的两倍                   B.与甲罐的相等

C.甲罐的一半                   D.几乎为零

(5)在杨梅酒和杨梅醋发酵的整个过程中,某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图,该物质是__

 

查看答案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难溶性磷酸盐,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可溶性磷的优良解磷菌株,以便将其添加到有机肥中,改善植物磷元素供应。科研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固体培养基中难溶性磷酸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溶解,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如下图),透明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代表微生物溶解磷的能力大小。

实验步骤:

步骤取某地区土样5g制得土壤溶液后稀释,取稀释液1mL接种到基础培养基A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72h。

步骤在基础培养基A上用接种环挑取代表性菌落再次接种,培养3~4d后观察菌落特征和透明圈的大小,初步筛选出三种优良解磷菌株(如下表)。

菌株

透明圈直径(D)

菌落直径(d)

D/d

M-3-01

18.8

12.3

1.5

B3-5-6

20.7

8.0

2.6

T1-4-01

9.1

6.5

1.4

 

分析回答:

(1)从物理形态看,培养基A属于______培养基。培养基中磷源应该是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确定溶解磷能力最强的菌株是______

(3)为进一步测定初步筛选的三种菌株实际溶解磷的能力,研究人员将它们接种到基础培养基B中,并在37℃、200 r·min-1 摇床培养,定期取上清液,测定溶液中可溶性磷含量,得到下图所示曲线。

①用摇床进行培养的好处是增加培养液中的______;使菌株与______充分接触,有利于物质的交换。

②结果表明最优良的解磷菌株是______

(4)在纯化菌种时接种了5个平板,每个平板均接种了0.l mL样品并培养。其中平板的菌落分布如图:

推测出现该平板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其余的甲、丙、丁、戊平板操作正常,其菌落数分别是210、230、470、190,则样品中菌种的数量为_____/mL。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人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种小分子

B. 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限制酶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C. 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D. 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查看答案

如图为形成cDNA过程和PCR扩增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催化①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

B. ④过程发生的变化是引物与单链DNA结合

C. 催化②⑤过程的酶相同,且都能耐高温

D. 通过该过程可以使目的基因的量以指数的形式增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