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现将黄子叶圆粒(YyRr)豌豆进行自花传粉,收获时得到绿子叶皱粒豌豆192粒。据理论推算,在子代黄子叶圆粒豌豆中,能稳定遗传的约有
A. 192粒 B. 384粒 C. 576粒 D. 1728粒
已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两个纯种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再用F1与玉米丙杂交(如图1),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玉米丙的基因型为
A. DdRr B. ddRR C. ddRr D. Ddrr
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假定基因A是视网膜正常所必需的,而基因B是视神经正常所必需的。从理论上计算,基因型AaBb的夫妇所生的后代中,视觉正常的可能性是:
A. 9/16 B. 1/16 C. 3/16 D. 1/16
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现有一种无尾的观赏猫,育种工作者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雌雄无尾猫交配得F1,再从F1中选择雌雄无尾猫继续交配得F2,一直交配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和2/3的无尾猫。由此作出推断,错误的是
A. 猫的无尾是显性性状
B. 有尾猫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C. 无尾猫中存在着纯合子
D. 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有尾与无尾之比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