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一些哺乳动物在入冬前要大量进食,这些食物可在体内转变为脂肪。 (1)脂肪是细胞内...

一些哺乳动物在入冬前要大量进食,这些食物可在体内转变为脂肪。

(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_________物质,在脂肪细胞中以大小不一的脂滴存在,可推测包裹脂滴的是外被蛋白和_________单分子层。

(2)科研人员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了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的棕色脂肪组织,其线粒体内膜含有U蛋白,使得H+可以通过U蛋白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减少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因此,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时,线粒体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_________能所占比例明显增大。

(3)科研人员对冬眠动物在寒冷环境中棕色脂肪组织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上述结果分析,寒冷环境诱导棕色脂肪细胞数量_______,动物由冬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迅速升高,_________量迅速增加,使体温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4)机体内,棕色脂肪细胞间含有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交感神经兴奋后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提高代谢率。科研人员用大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结果表明,随寒冷刺激的持续时间延长,机体维持体温恒定所需能量来源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寒冷刺激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机体产热显著强于寒冷刺激前,请你提出一种可能的作用机制解释此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储能 磷脂 热 增加 棕色脂肪细胞活性 产热 由骨骼肌战栗供能为主逐渐转变为消耗棕色脂肪供能为主 棕色脂肪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的靶细胞,寒冷刺激前,动物体内棕色脂肪含量有限,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加,寒冷刺激后再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的效果明显(或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增加;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增加或活性增强)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结合对冬眠动物在寒冷环境中棕色脂肪组织的变化进行的实验研究,考查了脂肪的作用、动物的体温调节、有氧呼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对相关实验的分析能力。需要考生从题图和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意梳理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在脂肪细胞中以大小不一的脂滴存在,由于脂肪属于疏水性物质,所以可推测包裹脂滴的是由磷脂单分子层(磷脂疏水的尾部朝向内,亲水的头部朝向外侧)脂滴相关蛋白(与脂滴的生成、转运和降解有关)组成的膜。 (2)已知棕色脂肪细胞中H+可以通过U蛋白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减少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而且细胞呼吸过程中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因此,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时,线粒体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热能所占比例明显增大。 (3)据图示结果分析可知,寒冷环境诱导棕色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动物由冬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时,棕色脂肪细胞活性迅速升高,产热量迅速增加,使体温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4)据图示结果分析可知,随寒冷刺激的持续时间延长,机体维持体温恒定所需能量来源的变化是由骨骼肌战栗供能为主逐渐转变为消耗棕色脂肪供能为主;寒冷刺激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机体产热显著强于寒冷刺激前,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棕色脂肪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的靶细胞,寒冷刺激前,动物体内棕色脂肪含量有限,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加,寒冷刺激后再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的效果明显(或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增加;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增加或活性增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DNA序列D能在基因A表达的转移酶作用下,从序列D所在染色体的某个位置转移到其他位置,或随机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利用这一原理来构建稳定遗传的大豆突变体库。

(1)科研人员分别将序列D和基因A作为____________,插入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上,利用农杆菌转化植物,筛选得到转D植株和转A植株。

(2)将得到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中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占_________,则判断该植株为T-DNA单拷贝插入。继续种植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种子,长成植株后进行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_________,可获得纯合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

(3)科研人员将纯合的转D植株与转A植株杂交,并根据转入两种植株中的DNA序列的差异,用PCR方法确定杂交是否成功,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F1植株编号为______的杂交组是杂交成功的,分析其他杂交组杂交不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

(4)对杂交成功的所有F1植株进行序列D检测,发现其位置均没有发生转移,推测序列D的转移只发生在_________(填“体细胞”或“配子”)中,按照这种推测,如果让杂交成功的F1植株自交,理论上F2植株中序列D发生了位置转移的最多可占_________

(5)序列D随机转移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可以在F2植株中筛选得到多种突变体。让F2植株自交,应在F3中筛选出序列D和基因A为_________的植株用作构建突变体库,原因是这种植株_________

 

查看答案

寨卡病毒在南美流行,该地区也是登革热病毒流行区域。为研究寨卡病毒流行与登革热病毒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起_________产生特异性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_________宿主细胞。

(2)登革热病毒与寨卡病毒结构相似。为探究登革热病毒抗体是否可以特异性结合寨卡病毒,科研人员用血清与病毒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请阐述b组和c组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b组:排除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组:_________的参照。

②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实验组抗原-抗体反应强度_________,可得出_________的结论。

(3)科研人员假设:人感染过登革热病毒后,体内存留的登革热病毒抗体与寨卡病毒结合,结合了病毒的抗体与宿主细胞表面蛋白结合,从而帮助寨卡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即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简称ADE)。为验证该假设,有人利用下列备选材料设计了实验方案。

备选材料:正常人血清,登革热康复者血清,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细胞系U(发生ADE时,对寨卡病毒的感染率很低),细胞系W(不发生ADE时,对寨卡病毒的感染率很高)。

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实验组

将登革热康复者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细胞系W的培养体系中

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系对寨卡病毒的感染率

对照组

将登革热康复者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细胞系U的培养体系中

 

①请指出本实验方案存在的缺陷: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改进本实验方案(写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研究者使用稳定同位素180标记水和碳酸盐/碳酸氢盐中的氧,加入三组小球藻培养液中,记录反应起始时水和碳酸盐/碳酸氢盐中180的比例,光照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的氧气中180的比例,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组别

水中180的比例(%)

HCO3-和 CO32-180的比例(%)

反应时间(min)

释放的02180

的比例(%)

1

0.85

0.41

45

0.84

2

0.85

0.55

110

0.85

3

0.85

0.61

225

0.85

 

 

A. 小球藻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可由HCO3-和CO32-提供

B. HCO3-和CO32-180的比例不同导致放氧速率不同

C. 释放的02180的比例不受光合作用反应时间影响

D. 释放的02和水中180的比例接近,推测氧气来自于水

 

查看答案

蛞蝓既取食牧草A也取食牧草B。为研究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草A存活的影响,生态学家在牧场内选择多个样方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合理的是

A. 该牧场的群落仅包括牧草A、B和蛞蝓三种生物

B. 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

C. 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A存活影响显著

D. 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减少了蛞蝓对牧草A的取食

 

查看答案

在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顶端形成“弯钩”结构。研究发现,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研究者探究SA(水杨酸)和ACC(乙烯前体)对弯钩形成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

C. SA和ACC对弯钩形成具有协同作用

D. 弯钩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