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 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C. F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 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I、Ⅱ、Ⅲ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的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A. 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 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C. 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D. 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在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注射R型菌后,小鼠不死亡
B. 注射S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C. 注射R型菌及热处理的S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转化因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 用S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 用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白鼠体内,测定小白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
C. 从死亡小白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细菌
D. 将S型细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到各培养基中,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是否发生变化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细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