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 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B. 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C. 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 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关于下列图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所示过程相当于图3的⑥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
B. 若图1的①中A占23%、U占25%,则DNA片段中A占24%
C. 图2所示过程相当于图3的⑨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
D. 正常情况下,图3中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⑥⑦⑧过程
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 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 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D. 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___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
(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_____×1O3kJ/m2•y。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__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演替。
图1为兴趣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图2为该小组探究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还是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得到某浓度生长素处理的实验数据,需要测量每个葡萄茎段__________长度,并由此计算出生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多个葡萄茎段生长量的__________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去除顶芽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图1中的a、b、c三种浓度中,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4)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正常南瓜茎生长有______________作用;喷施生长素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属于____________突变体。
染色体的断裂片段在有丝分裂时不能进入子细胞核,而是残留在核外形成椭圆形异常结构,称为微核,光镜下可见。当外界环境中存在一定浓度的致突变物时,会使具有微核的细胞增多(微核率增大)。某小组以豌豆根尖细胞为材料进行了相关探究,结果如下。请分析回答:
(1)显微镜观察微核时,应选择经处理的根尖__________________区制成临时装片,该区域细胞的形态特点是___________;制作装片过程中需要用_____________染料对微核进行染色。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①当Cu2+浓度在_____________范围、Cd2+浓度在__________范围时,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胞微核率逐渐增大;当Cu2+和Cd2+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细胞微核率明显降低,请推测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②K+对豌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但K+浓度为50mg/L时细胞也偶尔出现微核的原因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