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苯酚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水中,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小明同学准备依据下图操作步骤,从处理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酚降解高效菌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酚降解菌富集培养基含有蛋白胨、K2HPO4、MgSO4、苯酚和水,其中可作为碳源的有_____________。
(2)下图为连续划线法示意图,在图中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区域更易获得单菌落。
(3)将采集到的样品接种培养,苯酚用量应随转接次数增加而逐渐_____________。制备平板培养基时除了需要水、营养物质外,还必须添加_____________。以达到富集酚降解菌的目的。若上图平板中菌落过于密集,应进一步_____________,以便于菌落计数与分离。
(4)采用比色测定法(使用苯酚显色剂)检测降解后的废水中苯酚残留量。先制作系列浓度梯度并进行显色反应,下表中1 ~5号比色管的苯酚浓度应分别为_____________。
管号 | 1 | 2 | 3 | 4 | 5 | 6 |
苯酚浓度(mg/ L) |
|
|
|
|
| 1 |
如果废水为50mg/L苯酚溶液,降解后约有21%的苯酚残留,则需将残留液稀释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5 ②10 ③20)倍后,再进行比色。
(二)回答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问题
为了探究基因在高等动物体内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细胞中表达的持异性,通常以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GFP)作为目的基因构建转基因动物.
(1)获得GFP基因的方法一般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若使用限制酶PstI(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图2A所示)切开GFP,其产生的末端应该为图1中_______________.
(3)已知图2B所示质粒经EcoRI和AatII联合酶切后形成1.0kb和3.2kb (1kb=1000对碱基)两种DNA片段,若将0.8kb的单个基因插在质粒的PstI位点处,所形成的重组质粒用EcoRI和AatII联合酶切后,能形成两种DNA片段,其大小应分别为____kb和____kb.
(4)将上述重组质粒导入小鼠受精卵雄性原核中的常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5)经上述受精卵移植发育而成头部发荧光的转基因小鼠中,全身各种组织或细胞均含有的物质是 ____.
①GFP蛋白 ②GFPmRNA ③GFP基因
A.① B.①② C.③ D.①②③
人类某遗传病受一对基因(T、t)控制。3 个复等位基因IA、IB 、i控制ABO 血型,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A 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B 血型的基因型有IBIB、IBi,AB 血型的基因型为IAIB,O 血型的基因型为ii。两个家系成员的性状表现如下图,Ⅱ-3 和Ⅱ-5 均为AB 血型,Ⅱ-4 和Ⅱ-6 均为O 血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Ⅱ-2 基因型为Tt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2)Ⅰ-5 个体有_________种可能的血型。Ⅲ-1 为Tt且表现A 血型的概率为_________。
(3)如果Ⅲ-1 与Ⅲ-2 婚配,则后代为O 血型的概率为_______。
下图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类囊体膜中的主要光合色素有类胡萝卜素和____,图中X代表分布在类囊体膜上的____合成酶复合体。图中H2O在光下裂解,尚未标出的产物是____。
(2)在稳定的卡尔文循环中,每3个CO2分子进入循环,就形成____分子的3-磷酸甘油酸,这些3-磷酸甘油酸__(全部/大部分/少部分)被还原为三碳糖磷酸。
(3)图中卡尔文循环的起始过程是____作用,还原作用为光反应提供ADP和_______。
下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图乙是能量在第二营养级中的部分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仅处于第五营养级的生物是__,鹰所在的食物链有__条。
(2)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通过________调节。
(3)图中的“→”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代表能量流动和_____的通道。
(4)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该家族中的某些个体为甲病和乙病(皆为单基因遗传病)的患者。已知2号个体是纯合子(若相关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在男性中可视为纯合子)。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13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8号,3号和4号个体生下两病皆患孩子的概率为1/8
C. 若乙病是致病基因的启动部位发生改变导致的,则该部位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因而不能表达
D. 若甲病是正常基因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致病基因表达时,翻译产生的肽链不一定改变
因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锐减,使昆仑山野牦牛向高山迁徙形成小群体(10-80头),雪天时,又迁徙下山聚集成大群体(200头以上)。在生殖季节,有些公野牦牛因竞争失败而失去繁殖机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公野牦牛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B. 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
C. 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季节性迁徙是群落的时间结构
D. 人类活动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