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B. 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出现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用同位素标记法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单独地研究并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 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rt,可确定Art能否进入细胞
C. 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试验
D. 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下列试剂与鉴定的物质及颜色变化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健那绿染液-线粒体-蓝绿色
B. 苏丹Ⅲ染液-脂肪-橘黄色;碘液-淀粉-蓝色
C. 甲基绿-DNA-绿色;苏丹Ⅳ染液-脂肪-红色
D.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CO2-紫色;吡罗红-DNA-红色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但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
B. 吞噬细胞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
C. 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高尔基体的作用
D.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
下图表示一个高等植物细胞内的几个生理过程(字母A〜F表示物质名称)。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场所Ⅱ是__________,场所Ⅲ中的C进入相邻的场所Ⅰ,需穿过_______层生物膜。
(2)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对B示踪,若只考虑细胞内的变化,则放射性物质最先出现在[ ]_______(括号内填字母,横线上填物质)中。
(3)场所Ⅰ、Ⅱ、Ⅲ都有不同的酶催化其化学反应,在小鼠细胞内不具有的酶包括____________。
(4)在蓝紫光区,吸收光能的百分比叶绿素a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叶绿素b;在红光区,吸收红光的波长叶绿素a_________(填“长于”“短于”或“等于”)叶绿素b。
(5)若用仪器测得该植物不同器官进行两种不同的无氧呼吸方式时,分解等量葡萄糖,释放的能量相同,由此推知,无氧呼吸释放能量的过程应发生在__________中(填过程)。
(6)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高等植物器官C02释放量的相对值大约为0.4,而O2吸收量的相对值大约为0.1。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_倍,转移到ATP的能量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倍。(假设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释放的能量值及分配情况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相同,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图A、图B的细胞外物质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据图回答下列关于细胞吸收外界物质的问题。
(1)图A显示的物质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影响其物质运输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图中m点开始,运输速率不再增加,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A与图B,在物质转运上,两者存在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C、图D中,可表示K+进入成熟红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对图D中P点作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A〜图D,可表示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______(多选)。
(5)桂柳的叶子和嫩枝可以将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为探究柽柳从土壤中吸收盐分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基本相同的柽柳幼苗植株,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等盐的溶液中进行培养。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则柽柳吸收盐分的方式为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则柽柳吸收盐分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