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BclⅠ酶切后,...

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BclⅠ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一,b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二为某家庭该病的遗传系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Ⅰ酶切位点的消失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Ⅱ-1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bp片段,其致病基因来自母亲

C. 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其基因型为XHXh

D. Ⅱ-3的丈夫表现型正常,其儿子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片段的概率为1/2

 

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I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两种片段,即99bp和43bp,而致病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I酶切后,只能产生一种片段,即142bp。图2中,父母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且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h基因是H基因突变形成的,组成H基因和h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数目都是142bp,因此,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 1酶切位点的消失一定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XhY,其中Xh来自母亲,B正确;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说明其同时具有H基因和h基因,即基因型为XHXh,C正确;Ⅱ-3基因型及概率为1/2XHXH或1/2XHXh,其儿子中出现Xh的概率为1/4,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类对基因的认识经历了几十年的科学研究,逐渐积累而得来。直到19世纪,科学家们才开始了解基因是如何工作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发现遗传两大基本规律时所用到的“遗传因子”一词,后被约翰逊改称为“基因”

B.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了孟德尔当初所说的“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于是他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著名的萨顿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经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查看答案

如图表示某种动物细胞在生命活动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据图判断,发生着丝点分裂的区段有(    )

A. A—B和K—L    B. D—E和J—K

C. H—I和J—K    D. D—E和K—L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人类受精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受精作用过程中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融合

B. 受精过程中精子的膜要与卵细胞的膜融合

C. 受精卵形成后再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新的个体

D. 受精卵中的全部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查看答案

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有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

A. Ab、aB、ab    B. AB、ab、ab

C. ab、AB、AB    D. AB、AB、AB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细胞增殖过程中,有关指标对应的变化曲线的一部分。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关指标a和b分别表示核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

B. 图甲中曲线对应时期,细胞内正进行DNA的复制

C. 图乙中曲线对应时期,不一定会出现着丝点分裂现象

D.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会出现图示曲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