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一是某课题组的实验结果(注:A酶和B酶分别是两种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请分析回答:
(1)分析图一的实验结果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___________。
(2)图一结果显示,在40℃至60℃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的酶是___________,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下表是图一所示实验结果统计表,由图一对知表中③处应是________℃,⑧处应是_________。
温度(℃)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A 酶活性(mmol•s-1) | 3.1 | 3.8 | 5.8 | 6.3 | 5.4 | 2.9 | 0.9 |
B 酶活性(mmol•s-1) | 1.1 | 2.2 | 3.9 | ⑧ | 3.4 | 1.9 | 0 |
(4)图二表示30℃时B酶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其他条件相同,请在图二上画出A酶(浓度与B酶相同)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___________。
请回顾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可以看出,限制细胞长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___________的潜能。
玉米(2N=20)细胞核DNA分子用l5N标记的一个细胞置于全为14N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下列对得到的子细胞中物质分析错误的是
A. 核DNA分子只有l4N标记的细胞最多占50%
B. 核DNA分子有l5N标记的细胞最多占100%
C. 核DNA分子只有l5N标记的细胞最少占50%
D. 核DNA分子有l5N标记的细胞最少占50%
据每个细胞中核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精巣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归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1所示;将精巣中参与精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归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2所示;根据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3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1中B组细胞位于图3中的甲〜乙段,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 图1中C组的细胞不都位于图3的乙〜丙段
C. 图2中F组细胞变成E组细胞的过程发生在阁3的丙〜丁段
D. 阁3中丙〜丁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可发生于图2的E组细胞中
如下图为在最适温度和光照强度下,测得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环境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植物乙比植物甲对CO2浓度更敏感
B. 当CO2吸收量为c时,植物甲与植物乙合成有机物的量相等
C. d点时植物甲细胞内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D. 适当降低光照强度,b点将向右移动
用一定强度的光束照射一株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测定光束照射前后植物吸收CO2和释放O2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开始照射前,光反应和暗反应均无法进行
B. 结束照射后,光反应和喑反应迅速同步增强
C. 开始照射后,暗反应限制了光合作用的速率
D. 结束照射后,光反应和喑反应迅速同步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