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物小组在适宜条件下将一株正常培养的番茄幼苗转移到无色透明玻璃钟罩培养后,在实验过程中将出现
A. 叶绿体中C5化合物含量减少 B. 装置中O2浓度一直升高
C. 净光合速率逐渐减小到0 D. 装置中CO2浓度逐渐降低到0
在有氧状况下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巴斯德效应)。有人将酵母菌破碎获得细胞匀浆,并把部分细胞匀浆离心后得到上淸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由此得到三种物质:细胞匀浆、上淸液和沉淀物。再向下述三套装置中各自加入上述三种物质中的某一种(设为X、Y、Z),装置一:葡萄糖溶液+无菌水+X,装置二:葡萄糖溶液+无菌水+ATP+Y,装置三:葡萄糖溶液+无菌水+氧气+Z,各装置中各种剂量均适宜。最后检测三套装置中有无CO2产生。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本实验的H的是探究抑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是氧气还是ATP
B. 本实验的唯一自变量应是加入三个装置中的酵母菌提取物质(X、Y、Z)的种类
C. 本实验中加人三套装置的物质X、Y、Z应该都是上淸液
D. 本实验的各装置中不加细胞匀浆是为了排除有氧呼吸的干扰
为研究植物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影响因素,按图示顺序依次向无细胞体系的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通过测定仪中的氧电极测量氧气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注:图中呼吸底物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被氧化的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过程①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B. 加入的呼吸底物是葡萄糖
C. 过程②比⑤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H]不足
D. 过程④比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底物不足
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H202分解释放的02与愈创木酚反应生成茶褐色产物;氧气产生越多,溶液颜色越深。为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运用比色法,测定了5min内茶褐色产物量的变化,结果见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先将过氧化氢酶和反应物分别加缓冲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再混合
B. 依据0〜1min的曲线斜率,可比较不同 pH条件下的酶活性
C. pH为5〜8的缓冲液处理组反应结束时的产物相对量是不同的
D. 在pH为3的缓冲液中过氧化氢酶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上存在着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主动运输的载体)和GLUT2(协助扩散的载体)。研究人员根据细胞外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绘制如阁所示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葡萄糖浓度极低时只通过主动运输吸收
B. 在较高浓度下,细胞主要依赖主动运输来增大吸收速率
C. 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两种运输方式可同时进行
D. 该实验可以探究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主要吸收方式
植物被病毒感染时,会在感染位点形成一个死细胞区域,呈现棕色伤口,能够阻止感染的扩散。研究人员通过技术手段使一种叫做BECLIN—1的基因失活后,这种棕色伤口不能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棕色伤口是植物被病毒感染后细胞坏死的结果
B. 只有在被病毒侵入的细胞中,BECLIN—1基因才会被激活
C. BECLIN-1基因失活后,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整株植物死亡
D. 棕色伤口处植物细胞的遗传物质已经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