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列图1是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一年内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值单位为J/cm2...

下列图1是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一年内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值单位为J/cm2;图2是图1中B、C两类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图2中甲、乙二者的种群密度由于__________ 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统计发现图1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300未被利用,由此可知,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 _________,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

(3)图2中乙生物在P点的出生率__________于其死亡率,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

(4)当地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实施了“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森林,耕地之间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演替。调查发现,该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5)下图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

图示鼠种群在1~5年以_____型曲线增长,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____年,种群数量下降的时间段是____年。在调查过程中,如果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偏高/不影响/偏低)。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负反馈 600 16.7% 大 增长型 次生 水平 “J” 10 10-20 偏高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以及对题给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1)分析图1可知,图中既包含的碳循环过程,也包含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功能。图2中甲、乙二者的种群密度由于负反馈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细胞呼吸,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图中A是生产者,其用于细胞呼吸的能量是600 J/cm2,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100 J/cm2,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是200,若统计发现图1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300 J/cm2未被利用,由此可知,生产者的同化量是600+100+200+300=1200 J/cm2,其中呼吸量是600 J/cm2,因此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1200-600=600 J/cm2。图1中B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量为200 J/cm2,因此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1200×100%=16.7%。 (3)分析图2中可知,乙生物在P点前后种群密度相对值持续上升,说明P点时乙生物的出生率大于其死亡率,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 (4) “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森林,耕地之间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调查发现,该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5)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中,“J”型曲线的λ值是定值,而“S” 型曲线的λ值变值,分析图形可知,鼠种群在1~5年间λ值始终大于1且是定值,说明鼠种群在1~5年以“J”型曲线增长;当种群的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曲线表明,1~10年种群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种群λ<1,种群数量下降,因此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在调查过程中,如果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1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无明显变化。

(1)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三种可能原因。

①原因1是: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且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②原因2是:_______,但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③原因3是: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的____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2)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豌豆黄化幼苗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将相同的茎切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到3/4处后,分别作不同的处理,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2所示。

①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IAA。

_____(IAA、GA)可导致水稻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且结实率大大降低。

③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用__________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

④分析上图结果,研究者推测IAA和GA的作用部位有差异,用上图中的甲、乙、丙三组弯曲部位的茎切段为实验材料,分别制作 _____(横切片、纵切片)进行显微观察.若乙组与甲组对比,观察到乙组 ________现象,则表明IAA对表皮细胞的作用更强。

 

查看答案

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的实验研究。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

(1)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由免疫系统将其清除。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全给分)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试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两方面分析);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________细胞。

(3)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

(4)杀死衰老的红细胞和癌变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

 

查看答案

如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中X、Y表示物质,①表示过程。请回答: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_________mmol/L。(1mol=1000mmol)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X]______增多,此过程属于____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_____;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经过程①使胰岛B细胞的活动减弱,这一调节方式称为______调节。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Y]_________增加,从而提高血糖含量,维持血糖平衡。

(3)研究表明,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免疫系统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造成胰岛B细胞受损,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X的含量_________,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完成某反射的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填字母,   填文字):

(1)图中能将外界刺激转变成兴奋的结构是[    ]___________,当反射活动进行时,d细胞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2)在一次反射中,肌肉c的收缩早于肌肉a,这可能与图中[  ]______的数量有关。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信号转换模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主要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并破坏图中结构[e],结果导致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与抵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人类免疫作用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下图的三种可能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

B. 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 三种可能性中,曲线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

D. 当曲线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