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Ca2+由膜...

下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称为_________,和过程③比,共同点是_________

(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_________(填“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判断依据是_________。神经递质经过程③回收进入细胞内的意义是_________

(3)已知Cu2+ 能抑制 Ca2+ 的作用。若瞬间增大组织液中 Cu2+的含量,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_________

(4)已知体内某种抗体在进攻病原微生物的同时能持续破坏神经递质的受体,表现为兴奋传递受阻,人体患_________

 

胞吐 需要ATP(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兴奋性递质 引起突触后膜兴奋(Na+内流) 回收神经递质,防止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降低 自身免疫病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过程①表示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过程②Na+内流,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过程③表示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回收神经递质,据此答题。 (1)据试题分析可知,过程①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称为胞吐,胞吐方式属于非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而过程③表示主动运输方式,需要载体和能量,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故过程①和过程③比,共同点是都需要需要ATP(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据图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可以引起突触后膜上发生Na+内流过程,产生兴奋,故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为兴奋性递质;过程③回收神经递质,是防止突触后膜受体不断接受兴奋性递质而引起持续兴奋。 (3)据题干信息与图可知, 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从而加速释放神经递质,Cu2+ 能抑制 Ca2+ 的作用,所以若瞬间增大组织液中 Cu2+的含量,则会大大抑制 Ca2+ 的作用,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减少,放神经递质速释速率降低,最终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4)由题意可知,抗体作用于自身物质,引起的疾病是自身免疫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科研小组为探究光照强度对某种作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将生长发育状况相近的该作物分为两组,Ⅰ组用遮光网处理以降低光照强度,Ⅱ组不做处理,分别测定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

(1)Ⅰ组曲线上_________点对应的时间,作物体内有机物总量最少;Ⅱ组曲线上_________点对应的时间,作物体内有机物总量最多。

(2)ef段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与e点相比,f点时叶绿体内ATP的含量_________(填“高”或“低”)。

(3)若Ⅱ组作物在d点时线粒体中产生的CO2更多,则此时Ⅱ组作物的总光合速率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Ⅰ组作物,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在白天_________时间段内遮光有利于提高该作物的产量。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

B. 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可能的是乙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 影响曲线ab段波动的自然因素有:气侯、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D. 曲线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查看答案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2016年的活动主题为“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以下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的

B. 人体感染HIV后,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导致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C. HIV病毒可通过性接触、母婴、血液、接吻、饮食等途径传播

D. HIV通过胞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

 

查看答案

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4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清水(对照组)和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中(实验组),尿素溶液、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编号为1、2、3组。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组中都发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B. 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min进入了细胞,15min之后不再进入

C. 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NO3-都进入了细胞,但进入的方式不同

D. 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就会一直缩短

 

查看答案

一对夫妇生了个基因型为XBXbY的孩子,已知父亲正常,母亲为色盲携带者。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B. 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C. 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D. 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