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营养缺陷型菌株就是在人工诱导(或自发突变)下,微生物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

营养缺陷型菌株就是在人工诱导(或自发突变)下,微生物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破坏掉,使代谢过程中的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从而为工业生产积累大量的原料产物。以下是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请回答。

(1)过程①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与基本培养基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特有的成分有____________

(2)过程②应将印在丝绒布上的菌落先转印至_____培养基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缺陷型菌株的鉴定,实验人员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用接种针挑取____________(选填“菌落A”或“菌落B”)菌落接种于盛有完全培养液的离心管中,28℃震荡培养1—2天后,离心,取沉淀用______________洗涤菌体3次并制备成菌悬液。

②吸取1mL菌悬液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倾注约15mL融化并冷却至___________的基本琼脂培养基,冷凝后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___________划分五个区域,做好标记。

③在划分的五个区域上放入少量分组的氨基酸结晶或粉末(五组混合氨基酸如下表所示),经培养后,观察生长圈出现的区域,从而确定属于何种氨基酸缺陷型。

组别

所含氨基酸

A

组氨酸

苏氨酸

谷氨酸

天冬氨酸

亮氨酸

B

精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甲硫氨酸

苯丙氨酸

C

酪氨酸

谷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丙氨酸

D

甘氨酸

天冬氨酸

甲硫氨酸

色氨酸

丝氨酸

E

胱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丙氨酸

丝氨酸

 

在上述鉴定实验中,发现在培养基的A、D区域出现生长圈,则说明该缺陷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释涂布平板法 氨基酸 基本 防止基本培养基中混入特殊的营养成分 菌落A (无菌)生理盐水 40—50℃ 皿底 天冬氨酸缺陷型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分离的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题意作答。 (1) 过程①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经诱变处理的微生物,以进行纯化培养。由题意“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可知:与基本培养基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特有的成分有氨基酸。 (2) 为了防止基本培养基中混入特殊的营养成分,过程②应将印在丝绒布上的菌落先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 (3) ①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相应的位置上都出现了菌落B,说明菌落B不是氨基酸缺陷型菌株,而菌落A只出现在完全培养基中,说明菌落A是氨基酸缺陷型菌株。为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缺陷型菌株的鉴定,用接种针挑取菌落A接种于盛有完全培养液的离心管中,28℃震荡培养1—2天后,离心,取沉淀用 (无菌)生理盐水洗涤菌体3次并制备成菌悬液。 ②吸取1mL菌悬液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倾注约15mL融化并冷却至40—50℃的基本琼脂培养基,冷凝后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皿底划分五个区域,做好标记。 ③在上述鉴定实验中,若在培养基的A、D区域出现生长圈,则说明A、D区域含有该缺陷型菌株所必需的氨基酸,而其它区域则没有。据此对比分析各区域的氨基酸种类可推知:该缺陷型属于天冬氨酸缺陷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融合PCR技术是采用具有互补末端的引物,将不同来源的扩增片段连接起来的方法,其过程如下图1所示。下图2是中间载体1和中间载体2(利用融合PCR技术构建成)构建成叶绿体定点整合表达载体示意图(限制酶酶切位点标注于载体外侧),叶绿体定点整合表达载体通过与叶绿体基因的同源重组,将目的基因整合于叶绿体DNA上的特定位点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第一阶段中PCR至少进行____________次循环,才能获得双链等长的DNA,第二阶段中引物2与引物3部分碱基的____________关系使得两DNA能成功“搭桥”连接起来。

(2)若通过融合PCR技术将启动子、标记基因、目的基因、终止子拼接起来,需要设计__________种引物,其中能够起着“搭桥”作用的引物有__________种。

(3)图2中需使用_________________(填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将两中间载体构建成定点整合表达载体,途中定点整合表达载体上未标出的结构是__________

(4)叶绿体定点整合表达载体中____________(填基因)能使目的基因准确插入叶绿体DNA上的特定位点上。与利用农杆菌转化法相比,利用定点整合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叶绿体中的优点是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图是江苏省某市建设的综合养鱼的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能进行过程①的生物属于_____,其中罗非鱼占第________营养级。

(2)利用不同种鱼类栖息水层不同这一特点,进行混合放养模式,其优越性在于_____________,据图判断,最有可能生活在同一水层的两种鱼类是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3)定期向养殖塘中投入一定量的动物粪便是为了____,但在投放过程中不可过量,原因是______

(4)该综合养鱼的生态系统建设遵循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实验

组号

  

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

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

I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

75

75

II

浸润在河豚毒素中

5min后

65

65

III

10min后

50

25

IV

15min后

40

0

1第I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__________75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___的方式释放_________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II、III、IV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_________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_______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降糖药       b麻醉药       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__________,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查看答案

某实验小组在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无眼突变体,为了研究雄性无眼突变体的遗传规律,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并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红眼、白眼基因分别用W、w表示,野生型、无眼基因分别用E、e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P

野生型红眼(♀)×无眼(♂)

F1

全为野生型红眼

F2

野生型红眼:雌雄果蝇均有

野生型白眼:只有雄果蝇

无眼:雌雄各占1/2

 

(1)控制果蝇红眼和无眼的基因分别位于________染色体,遗传时遵循__________定律。

(2)F1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野生型红眼占__________

(3)F2中,野生型红眼自由交配,后代中无眼果蝇占____________

(4)现有一纯系野生型三体果蝇,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如下图所示:试分析该果蝇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若该野生型三体果蝇能产生配子且均可育,现为验证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是否在第IV号染色体上,用该果蝇与eeXWY进行杂交得F1,F1个体间自由交配,统计F2表现型及数量比。

①若出现____________,则说明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存在第IV号染色体上;

②若出现野生型:无眼=3:1,则说明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不在第IV号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

大肠杆菌中直接编码乳糖代谢所需酶类的基因叫结构基因,包括基因lac Z、基因lac Y、基因lac A,结构基因的上游有3个对结构基因起调控作用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操纵基因对结构基因起着“开关”的作用,直接控制结构基因的转录,调节基因能够调节操纵基因状态,从而对“开关”起着控制作用,下图是科学家提出的一种基因表达调控假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RNA聚合酶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它在基因中的结合位点称为________

(2)图1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过程②中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主要依据_______

(3)图2中一个mRNA可翻译出多种蛋白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翻译后一条肽链,北美切成多条肽链。

(4)研究发现,当培养基中只含乳糖时,大肠杆菌才能合成乳糖代谢所需酶,其原因是___________;菌体内乳糖的浓度不会过高,满足大肠杆菌需要即可,因为酶基因操纵组会受到乳糖浓度的反馈抑制,该反馈抑制的意义在于既保证了大肠杆菌能量的供应,又可以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