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需要吸收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其生长o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需要吸收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其生长o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果限制体内谷氨酰胺一种氨基酸的含量,就可以使肿瘤细胞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从而抑制它的生长。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       ,上述材料中“限制体内谷氨酰胺的含量,就可以使肿瘤细胞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的原因最可能是                    

2科研人员发现物质X可引起肿瘤细胞的死亡,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X物质将实验细胞处理24小时,然后测量各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经过多次的实验后,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X物质浓度ng•mL—1

细胞内ATP浓度ng•mL—1

细胞死亡百分率

A

0

80

1

B

2

70

3

C

4

50

10

D

8

20

25

E

16

16

70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②实验数据表明,该实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                  

 

(1)主动运输 谷氨酰胺可能是用于合成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2)①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②细胞内ATP的浓度下降,能量供应减少,细胞死亡率增加 【解析】(1)肿瘤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的主动运输。限制体内谷氨酰胺的含量,就可以使肿瘤细胞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因为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很有可能是因为谷氨酰胺是用于合成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2)①由表格内容分析可知自变量是物质X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②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ATP,如果细胞内ATP的浓度下降,能量供应减少,细胞死亡率增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癌变和实验设计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程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是某同学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并绘制的两类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Ⅰ细胞是         细胞,该细胞并不适合用来制备细胞膜,原因是             

2图中Ⅱ细胞的边界是⑧,而不是,因为⑧具有         性,而不具有该特点。在该种生物体内,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及                ,请写出判断Ⅱ细胞是不是活细胞的实验方案:               只写一种

3下列所示的生化反应中,在图中⑥和⑩两种细胞器内都不能发生的是         填序号

①C02→葡萄糖  ②葡萄糖→C02  ③[H]+02→H20     ④H20→[H]+02

⑤氨基酸→蛋白质     ⑥DNA→mRNA    ⑦ADP+Pi+能量→ATP     ⑧RNA→RNA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物种产生不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一定产生新物种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但解释了进化的实质

C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出现了白眼突变个体,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进而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

 

查看答案

果蝇眼色的色素的合成必须有显性基因A,另一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B使色素呈现紫色,而隐性基因b使色素呈现红色,不产生色素的个体眼色为白色。两个纯系杂交,F1雌雄相互交配,结果如下表:

P

F1

F2

红眼雌蝇×白眼雄蝇

紫眼雌蝇、红眼雄蝇

紫眼:红眼:白眼=3:3: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亲本中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

BF2白果蝇全部为雄性

C若F2中红眼果蝇雌雄随机交配,则后代中红眼:白眼=8:1

D基因对果蝇眼色的控制体现了基因直接控制性状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遗传规律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Dd个体产生的含D的雌配子与含d雄配子数目比为1:1

B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则此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D若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查看答案

家蚕属于ZW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如图所示为家蚕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第二对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正常雌性家蚕产生的雌配子类型有四种

B突变体I的形成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D突变体Ⅲ中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