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科学家在研究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时,做了如下实验:取棉花幼苗植株一棵,剪去叶片留下叶...

科学家在研究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时,做了如下实验:取棉花幼苗植株一棵,剪去叶片留下叶柄如图所示,并在切口A.B处分别滴加不同的溶液,然后将所有处理的材料插在培养皿的湿砂中,24小时后,定期用镊子轻碰叶柄,观察叶柄是否脱落,并记录叶柄脱落时间。

1脱落酸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主要作用是____促进、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并____促进、抑制种子萌发。在调节种子萌发的生理效应上,脱落酸与赤霉素具有____关系。

2实验中在A处滴加_______________溶液,B处滴加              。实验进行4天后,观察发现,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叶柄脱落。但改用等量乙烯利具有与乙烯相同的生理效应重复本实验时,发现不需施加外力,叶柄可自然脱落。这说明在促进植物器官叶片脱落方面,乙烯的作用____大于小于脱落酸的作用。同时可以看出,在促进叶柄脱落这个效应上,乙烯与脱落酸具有____关系。

3为了研究乙烯与脱落酸在对叶柄脱落的复合影响,则至少需要设置____组实验。

4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除受激素调节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外,在根本上是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1)抑制 抑制 拮抗 (2)适量脱落酸 等量清水 大于 协同 (3)4 (4)基因组 【解析】 试题分析:(1)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并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能促进种子发芽,在这一方面脱落酸与赤霉素具有拮抗关系。 (2)研究脱落酸的生理作用,自变量应为有无脱落酸,在A处滴加适量脱落酸溶液,B处滴加等量清水。使用脱落酸时,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叶柄脱落,改用等量乙烯利重复本实验时,发现不需施加外力,叶柄可自然脱落。这说明在促进植物器官(叶片)脱落方面,乙烯的作用大于脱落酸的作用。同时可以看出,在促进叶柄脱落这个效应上,乙烯与脱落酸具有协同关系。 (3)研究乙烯与脱落酸在对叶柄脱落的复合影响,应设置清水对照组、乙烯组、脱落酸组、乙烯和脱落酸共同作用组4组实验。 (4)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除去杂草提高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查看答案

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

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

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过程大大减少,并且过程增加

D.植树造林和开发新能源是解决温室效应的良好举措

 

查看答案

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

2

3

4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干燥程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3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分解现象不明显,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

 

查看答案

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下列哪项调节过程的机制与此最为相似 

A.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

B.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

C.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

D.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数量增加,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

 

查看答案

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M1一定不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M15M2,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C.在数值上,M4应比M3

D.b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a减少c增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