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如图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D、d)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E、e)的家系图,其中控制一...

如图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D、d)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E、e)的家系图,其中控制一种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另一种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人群中甲病的患病率为1%。且D基因含有2000个碱基,其中有胸腺嘧啶300个。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病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II-6的基因型是DDXeYDdXeY

C.III-7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1/33

D.D基因连续复制2次需消耗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800个

 

D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另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故两病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 由I一1、I一2不患甲病却生出患甲病的II一5,可判定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I一1、I—2不患乙病却生出患乙病的II一6,结合题干信息可判定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以上分析可知I一1和I一2的基因型分别是DdXEY、 DdXEXe,所以II-6的基因型是DDXeY或DdXeY, B项正确;已知人群中甲病的患病率为1%,则d的基因频率为1/10,D的基因频率为9/10,正常人II一3 的基因型是Dd的概率为2×l/10×9/10÷(l —1%) =2/11, II—4的基因型为l/3DD、2/3Dd,故III—7 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2/11×2/3×1/4==1/33,故C 项正确;已知D基因含有2000个碱基,其中有胸腺嘧啶 300 个,则鸟嘌呤有2000÷2—300=700(个),所以该基因连续复制2次,需消耗鸟嘌呤脱氣核苷酸的数目为(22 — l)×700=2100(个),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类型、DNA分子的复制 【名师点睛】快速突破遗传系谱题思维方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人体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突触,下图表示兴奋传来后这两类突触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情况 (乙酰胆碱和Gly为神经递质),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酰胆碱和Gly都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受到刺激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B.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

C.在a—b段电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Na+内流

D.突触1与突触2的突触后膜可能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的一部分

 

查看答案

下列哪项可以说明细胞已发生分化

A.细胞中有生长激素基因     

B.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C.细胞中出现血红蛋白的mRNA 

D.细胞中ATP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所用方法及选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

2015年7月,《科学》杂志揭示出炎症和内质网的物质合成功能障碍有关,下列关于内质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质网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能分泌到细胞外

C.炎症的发生可能与内质网不能合成某些物质有关

D.内质网可以与细胞膜、核膜相连,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查看答案

下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

(1)甲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____,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____化学反应。____代表麦芽糖酶。酶催化作用的原理是________

(2)乙图中,如果温度升高5℃,催化速率将变____,限制f~g段上升的因素是________(能/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3)若其他条件不变,将酶的量增加一倍,请在乙图中绘出相应变化曲线。

(4)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B、C、D、E 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 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 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 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 mL,摇匀。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