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只能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 都通过...

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能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 都通过燃烧返回大气

B只能最终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

C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食物中有机物里的碳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 【解析】主要是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但如C元素可以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中,故A、B错误。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人体中的碳元素根源是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C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循环,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碳循环过程图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3)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②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查看答案

(2015秋•绍兴校级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酶A催化作用的最适pH进行探究,请你根据所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试管、气体收集和测定装置、加热装置、温度计、新鲜酶A溶液、一定浓度的甲溶液(甲溶液能在酶A的催化下产生氧气),pH=l的盐酸溶液,pH=13的NaOH溶液,蒸馏水(答题时,对溶液的配制与加热方法和气体的收集与测定方法不作要求).

(1)第一步:用pH=l的盐酸溶液、pH=13的NaOH 溶液、蒸馏水配制pH分别为2、                  、10的溶液,依次放入编号为1到5的洁净试管中.

(2)第二步:五支试管中分别注入的新鲜酶A溶液.

(3)第三步:分别向五支试管中注入      ,振荡,将试管置于适宜且相同温度的加热装置中加热,连接好实验装置

(4)第四步: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1﹣5号试管中释放的氧气的体积.结果如下表所示: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O2体积(mL)

2.1

3.8

4.2

3.3

1.1

(5)实验结论:酶A的最适pH在            之间.

(6)有同学还想模仿上述实验设计思路,进一步探究酶A的更精确的最适pH,请问该同学该如何设计实验(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即可)?     

 

查看答案

(2015秋•绍兴校级期末)图1是A、B、C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请分析:

满分5 manfen5.com

(1)物质A、B、C跨膜运输的方式依次是                 

(2)某种物质能专一性的破坏物质C的载体蛋白,若用其处理细胞后,物质B跨膜运输的速率将      ,物质C跨膜运输的速率将     

(3)A、B、C三种物质的运输中,与图2曲线相符的是      .与图3中甲曲线相符的是      ,与乙曲线相符的是     

 

查看答案

(2015秋•绍兴校级期末)根据如图所给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      ]      是合成绝大多数酶的场所,如某处合成是某种消化酶,则接下来在细胞内将分别经过的细胞结构有[      ]      、[      ]      、[      ]     

(2)若该细胞是植物根尖细胞,则该细胞没有的结构[      ]      ;若该细胞是动物细胞,则不应在图上出现的细胞结构有[      ]      、[      ]      、[      ]      ,还应该加上的细胞结构是     

 

查看答案

(2015秋•绍兴校级期末)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图中A表示      ,D表示      .(用文字表达)

(2)该化合物是由      个氨基酸分子失去      水分子而形成的,这种反应叫做     

(3)图中表示R基的字母是      ,表示肽键的字母是     

(4)该化合物由      种氨基酸组成.

(5)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            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