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种群自然增长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增长率上升的种群,其死亡率是下降的
B.增长型的种群其自然增长率通常大于0
C.种群自然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而增长
D.由于自然增长率的改变,个体数量往往会大幅度地高于或低于K值
培育克隆蛙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可以用紫外线破坏细胞核
B.若把皮肤细胞换成胚胎细胞则可以提高成功率
C.⑤过程需要进行胚胎移植
D.上述过程证明了细胞质具有调控细胞核发育的作用
下列关于高等动植物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总是一致的
B.核膜发生周期性地消失与重建
C.细胞核分裂标志着一个细胞周期的结束
D.多倍体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有完整的细胞周期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相关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下列与囊泡运输无关的是
A.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B.转录产物由核孔复合体运输到细胞溶胶
C.胰岛素的运输、加工和分泌
D.高尔基体中的水解酶向溶酶体的转运
芦笋雌(XX)、雄(XY)异株,但X、Y形态大小几乎无差异。请分析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芦笋雄株产量高,研究人员为筛选出雄性种子,对芦笋的Y染色进行了研究,发现有S和K两段特殊序列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如图),因而可通过检测它们而判断雄性个体。
(1)从特殊序列与性别基因的距离以及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两个角度看,更适合作为检测性别的特殊序列是 序列。
(2)检测过程中,要Y染色上截取某特殊序列,再以其为模板人工合成含32P的特殊序列单链,然后用该单链与大量的待检DNA单链“杂交”,若出现 (填结果),则证明待检种子为雄性,整个检测过程涉及的酶有 (写出两种)。
资料二:不同品种的芦笋对不同癌症的抵抗力有差异,品种Ⅰ表现高抗肝癌(用A表示),品种Ⅱ表现高抗胃癌(用B表示),A、B均位于常染色上。纯合品种Ⅰ、Ⅱ杂交得F1,取F1花粉粒离体培养,统计单倍体幼苗的表现型及比例,结果为双高抗:高抗肝癌:高抗胃癌=1:1:1。
(3)单倍体幼苗不出现双低抗类型的原因是 。
(4)若让F1 中的雄株与变种Ⅱ雌株交配,则子代中双高抗比例是 。
(5)将癌细胞培养在含芦笋抗癌因子和3H标记的胸腺嘧啶的细胞培养液中,结果显示癌细胞中几乎没有放射性,由此推测,芦笋抗癌因子的作用机理是 。
资料三:芦笋的性别由一对位于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M、m)决定。雄株开雄花,雌株开雌花,但极少数雄株偶尔开两性花,这种植株叫雄性雌型株(无变异),雄性雌型株自交,子代的雄株:雌株=3:1。
(6)分析资料三可知,芦苇的雄性是 (显性/隐性)。
(7)请写出雄性雌型株自交后代出现雄株:雌株=3:1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配子)。
科研人员想研究“在胰岛素使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胰岛素使用次数对同一组织不同细胞株克隆效率的影响”。请完成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M浓度胰岛素溶液(小鼠血浆昼夜平均胰岛素浓度)、培养液、小鼠皮肤生发层组织(能增殖)、胰蛋白酶、3种抗体、生理盐水等。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不考虑加入胰岛素溶液后的培养液体积变化等误差;不同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加入细胞培养液的间隔时间为24小时;抗体能识别特定的膜蛋白质,但不损伤细胞)
(1)实验思路:
①向有小鼠皮肤生发层组织的培养液中加入 获得单细胞悬浮液,在每瓶中加入 从而获取3种特殊细胞,分别命名为细胞株1、2、3。
②将M浓度胰岛素溶液分别稀释到原浓度的1/2、1/3,备用。
③实验分组及操作。若实验在适宜条件下进行72小时,以细胞株1为例,将细胞株1均分为3份实验,请完成下列表格。
细胞株类型 | 胰岛素浓度 | 加入胰岛素次数 | 检测内容 |
细胞株1 |
|
|
|
|
| ||
|
|
(2)实验分析:
①本实验用克隆化细胞株而不是原代培养物作实验材料,原因是克隆化细胞株中的细胞具有 的特点,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②按照上述实验操作,可能还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改进的办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