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下图可进行光合速率的测定,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整个装置必须在光下,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B.为了使结果更科学,应设计对照实验,并使无关变量适宜而且相同
C.玻璃瓶中的NaHCO3溶液保证了容器内CO2浓度的恒定,满足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D.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毛细管内的水滴右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右移的体积即是光合速率。
将叶绿体的类囊体悬浮在pH为4的缓冲液中,使其内外部在这种酸性条件下平衡,然后将类囊体快速转移到含有ADP和Pi的pH为8的缓冲液中,发现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合成了大量ATP。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ATP的合成与H+浓度梯度有关
B.实验中必然存在H+的主动转运
C.类囊体在pH为4的缓冲液中被破坏
D.叶绿体中合成ATP需要酸性环境
下图表示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峰值相同
B. 土壤中缺乏镁时,420nm~470nm左右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增多
C. 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C3的还原速率会增加
D. 在晚间用大约550nm波长的绿光照射行道树,可以大量增加空气中的氧气浓度
将刚采摘的新鲜蓝莓分成两等份。一份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在l℃的冷库内贮藏。从采后算起每10天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下图所示曲线。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第20天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
B.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C.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D.贮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
在有氧状况下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巴斯德效应)。有人将酵母菌破碎获得细胞匀浆,并把部分细胞匀浆离心后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由此得到三种物质:细胞匀浆、上清液和沉淀物。再向下述三套装置中各自加入上述三种物质中的某一种(设为X、Y、Z),装置一:葡萄糖溶液+无菌水+X,装置二:葡萄糖溶液+无菌水+ATP+Y,装置三:葡萄糖溶液+无菌水+氧气+Z,各装置中各种剂量均适宜。最后检测三套装置中有无CO2产生。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本实验中加入三套装置的物质X、Y、Z应该都是上清液
B.本实验的各装置中不加细胞匀浆是为了排除有氧呼吸的干扰
C.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有氧状况下抑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是氧气还是ATP
D.本实验的唯一自变量应是加入三个装置中的酵母菌提取物质(X、Y、Z)的种类
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与吸收氧气的物质的量的比率叫做呼吸商,简称RQ。已知糖类的RQ值为1,脂肪的RQ值小于1。下表为测定豌豆种子萌发过程中二氧化碳释放量和氧气吸收量的变化数据:
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30小时豌豆种子的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
B.40小时时,种子萌发时呼吸消耗的主要是脂肪
C.若以葡萄糖为底物,30小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31mg
D.40小时以后豌豆种子的RQ值小于1,呼吸消耗的可能是糖类和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