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稻田养鱼是一种能够实现鱼、稻双丰收的生产模式。某实验小组对稻田养鱼作了如下的实验研究:插秧后,即对实验区(即稻田中水深约10cm的养鱼沟)进行消毒,并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小鲫鱼若干条放养(鲫鱼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对照区不放养鱼,其他条件均相同。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的干重,所有处理均设置3次重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
(2)实验的第一个月检测发现,实验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区,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3)实验开始第二个月后(稻苗生长旺盛期),检测发现实验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可能是 或 等不足。有人试图用增加施肥的办法来增加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效果并明显。这说明此时肥料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不具有 作用。
(4)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稻田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从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稻田养鱼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中 。
(14分)为了探究温度、光照强度对植物吸收CO2速率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在适宜的CO2浓度下,分别用两种温度(用t表示,t1>t2)和不同的光照强度对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
(1)光照强度在a~k范围内,限制该植物吸收CO2的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2)如果该植物吸收CO2的速率以摩尔数/单位时间来表示,那么在光照强度为g、温度为为t1时,该植物产生O2的速率是 摩尔/单位时间。
(3)假定在24小时中,给该植物光照8小时和黑暗16小时,则能够保证该植物在t1和t2时都能生长的光照强度至少要大于
(4)在光照强度为k的情况下,该兴趣小组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此植物在温度为t1时,吸收CO2的速率最大”的结论。如仅依据图示结果,得出上述结论并不妥当,请你在该兴趣小组的实验基础上提出改进思路: 。
在上述探究实验的全过程中,除了必须控制好自变量: 外,还需要 ,才能使实验结果具有价值。
(14分)根据每个细胞中核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精巢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归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1所示;将精巢中参与配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归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2所示;根据精巢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3所示。
(1)精原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又可以分为G1期(DNA复制准备期)、S期(DNA复制期)、G2(从DNA复制完成到分裂前期的过度期)。全部S期细胞包含在图1的 组细胞中(填字母);A组中有部分细胞的RNA合成较旺盛,原因是 。C组中有部分细胞几乎不能合成RNA,原因是
(2)基因重组发生在 组细胞中(填字母),该细胞被称为 ;在正常细胞分裂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应包含在图2的 组细胞中(填字母)。
(3)图3的乙-丙段细胞包含在图1和图2的 组细胞中(填字母)
(8分)回答下列与信息传递有关的问题:
(1)在正常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有 ;通常情况下,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说明细胞内存在代谢产物对代谢过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2)在生物个体内,信息传递十分重要,以哺乳动物为例,请指出:
①反射弧的效应器主要存在哪些信号的转变?
②激素调节中信息分子由内分泌细胞产生,通过体液的传递,与靶细胞膜或靶细胞内 结合,进而发挥调节作用。
③引起特异性免疫调节的初始信息是
(3)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也有重要作用,例如,蝙蝠依靠回声定位捕食,莴苣种子萌发需要一定波长的光照条件,说明信息传递对 有作用;菊花开花需要一定时间的日照,说明信息传递对 有作用;烟草植株能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吸引蛾幼虫的天敌,并能驱除雌蛾,说明信息传递对 有作用。
下图是某健康人饮用一定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和b分别是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上的两个峰值)。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血糖的浓度不够高
B.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血糖的浓度开始下降
C.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胰岛释放了大部分贮存激素
D.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胰岛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
如图表示某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