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在一定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之间...

在一定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对该图示解释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影响图甲中曲线上的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

B.图乙中的数据需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测量

C.图丙中,若大棚内的温度始终处于37.5℃的恒温,每日光照12h,植物体干重将减少

D.用大棚种植该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照为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温度为35℃最佳

 

C 【解析】 试题分析:影响图甲中曲线上的A 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而不是光照强度,A 错误;图乙为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的关系,与光照无光,B 错误;图丙中,37.5°C 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夜晚12小时没有光合作用,因此干重将减少,C正确;用大棚种植该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照为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但温度应为25℃最佳,因为此温度下净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有机物积累最多。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原理应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某种大小相似的轮藻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质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质量变化,立即光照1h(光强度相同),再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组     别

温度/℃

27

28

29

30

暗处理后质量变化/mg

-1

-2

-3

-1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mg

+3

+3

+3

+1

以上说法错误的是

A.该轮藻呼吸作用酶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9℃

B.光照时,第一、二、三组轮藻释放的氧气量相等

C.光照时,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光照时,第四组轮藻合成有机物总量为3mg

 

查看答案

下图显示了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供选答案中不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图中能产生ATP的结构是3

B.同一个细胞中的线粒体产生的一分子CO2扩散出来进入叶绿体中被利用,穿过的磷脂双分子层的层数为4层

C.3与细胞液中含有的色素是相同的

D.4中有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

 

查看答案

(10分)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作用强度恒定),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8h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   ,6h时CO2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____个,由12时到18时叶绿体内C3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

(3)叶绿体利用CO2速率最大的时刻是____h时,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_____________。

(4)如果使用相同强度绿光进行实验,c点的位置将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0分)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为探究物质P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效应,研究人员使用物质P处理人离体的肝癌细胞,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满分5 manfen5.com

(1)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_________和__________。由于癌细胞的细胞膜上__________等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_____________,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

(3)通过本实验结果,是否可以得出结论:物质P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为1.00g/L?试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4)推测:物质P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决定细胞凋亡的_____________有关。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B.硝化细菌无染色体,只能在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细胞核清晰可见

D.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