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8分)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多肽)可能成为细胞质基质的“永久...

(8分)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多肽)可能成为细胞质基质的“永久居民”,也可能运送到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等结构,其“命运”取决于自身的氨基酸序列中是否包含了分选信号序列以及是哪种分选信号序列,如下图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⑴蛋白质可以穿过              进入细胞核,这种运输方式          (具有、没有)选择透过性。

⑵线粒体所需的蛋白质          (全部、部分)来自细胞质基质,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多数需要位于其外膜上的TOM复合物和内膜上的TM23复合物的协助,据此推测TOM复合物和TM23复合物在功能上很可能相当于主动运输所需的            

⑶多肽在进入内质网之后需要继续完成翻译并进行                ,研究发现,源于内质网的蛋白质其结构中并不包含分选信号序列,据此推测内质网中可能含有切除分选信号序列的        酶。

⑷内质网可以通过“出芽”形成           ,包裹着蛋白质定向移动到高尔基体并与之融合,“出芽”和融合的基础是生物膜具有              性。

 

⑴核孔    具有  ⑵部分     载体蛋白    ⑶加工   肽(蛋白)⑷囊泡(小泡)  一定的流动 【解析】 试题分析:(1)核膜上有核孔,允许蛋白质、RNA等大分子通过,该过程具有选择性。(2)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蛋白质部分由线粒体合成部分来自细胞质。物质的运输需要其外膜上的TOM复合物和内膜上的TM23复合物的协助,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所以TOM复合物和TM23复合物相当于载体蛋白。(3)多肽合成后需要加工后才能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切除多肽的酶是肽酶。(4)内质网可以通过“出芽”形成囊泡,体现了生物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物质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推理、判断和运用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实例与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匹配最恰当的是(     )

A.中国传统农业————-——物种多样性原理

B.在养分稀少的深海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礁————-——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包孕吴越的太湖中水葫芦泛滥————-——协调与平衡原理

D.水乡的桑基鱼塘————-——整体性原理

 

查看答案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形态相同的个体群集能降低被捕食的风险”。为探究此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项圈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

B.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和雄鹿

C.若丙组平均时间大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D.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均相同

 

查看答案

科学方法是生命科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B.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生命科学定量实验研究,如果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可以很容易测出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实验植物光合作用)

C.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绎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眼与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的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基因重组,后者属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细胞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A基因

B.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C.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