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如下实验:
(1)材料用具:干酵母、注射器(50mL)、烧杯、滴管、试管、橡皮胶管(带弹簧夹)、 锥形瓶、质量分数10%葡萄糖溶液、质量分数10%NaOH溶液、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蒸馏水等
(2)实验步骤:
①取5g干酵母加入装有50mL蒸馏水的烧杯中,350C水浴保温1h,使之活化。取1OmL活化酵母溶液加入到装有90mL质量分数10%葡萄糖溶液的烧杯中,制成酵母菌培养液。
②用注射器反复抽取装有NaOH溶液的锥形瓶中的空气后,夹上弹簧夹备用,如图1。
③用注射器吸取25mL酵母菌培养液,再吸入25mL锥形瓶中的空气,夹上弹簧夹,编为A组,如图2。 ,夹上弹簧夹,编为B组。
④将A、B两组装置置于350C的环境中,通过观察两只注射器活塞芯杆的移动情况来判断注射器内气体体积的变化。一定的时间后,在A组气体体积变化前停止培养。
⑤从A、B两组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注入两支洁净的试管中,
编号甲、乙。向两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 溶液,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颜色变化。然后再分别对两组注射器内气体进行检测。
(3)实验结果:
①甲不变色,A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②乙变 ,B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⑷实验分析:
上述实验步骤②中反复抽取空气的目的是 。
④中为何在A组气体体积变化前停止培养? 。
(5)实验结论: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6) 思考和交流:
①由于较高浓度的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而较低浓度的CO2使其由蓝变绿,所以上述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两种呼吸方式CO2产生量的多少。为探究有氧呼吸的CO2产生量是否多于无氧呼吸,在不改变实验流程的前提下可行的措施有:减少注射器内培养液的体积、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体积、减少接种的酵母菌的数量等。
②若要继续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场所,需设法将 _和 分离,补充 作为反应底物,再进行实验。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细胞膜的结构,用以下的材料和用具进行实验:
材料:人的成熟红细胞、白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清水、质量分数为O.9%的生理盐水、饱和食盐水。
用具:离心机等必须实验用具。请你帮助完成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1)选取人 细胞做实验材料较好,理由是
(2)在光学显微镜下 (能或不能)看到细胞膜的结构。
(3)对所选材料进行处理而使细胞破裂的措施是 ,其原理是 。
(4)经离心机离心后。上层清夜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 ,沉降物中的结构是 。
(5)某科学家将一种细胞,分离其质膜进行化学分析,得到糖脂、磷脂、胆固醇,由此可判定该细胞是
(蓝藻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大肠杆菌)
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此回答:
(1)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 膜。
(2)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 。
(3)可能代表氧气运输过程的是图中编号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 。
(4)与b相比,d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d相比,a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设计的渗透实验:用鸡蛋膜将漏斗口封住,再装上清水,把漏斗浸入盛有10%的NaCl溶液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一样高,但他始终没有观察到渗透现象。他应该怎样改进的此装置才达到实验目的 ( )
A.把10%的NaCl溶液换成30%的NaCl溶液
B.把10%的NaCl溶液装在漏斗里,清水装在烧杯中
C.把鸡蛋膜换成其它半透膜
D.把10%的NaCl溶液换成30%的蔗糖溶液
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膜的出现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B.抗体、激素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D.所有生物体都是一个繁忙而有序的细胞社会,细胞间信息交流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完成生命活动
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了H218O,那么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
—COOH
B.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表明a是主动运输过程
C.与甲状腺球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主要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与右图中③不直接相通,但膜成分最为相似的是高尔基体,用含3H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该细胞中,则出现3H的部位依次为①③②⑥⑤④